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律是人们道德地生活的基本法则,唯有道德律才能提供一种道德生活,也才能使道德生活成为可能.我们的时代缺乏对我们生活的准则是否合乎道德法则的检视,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道德律给我们提供了可资思考的维度.康德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指出了一种道德地生活的可能性.道德是人之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只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只有过一种严格的道德生活才是国民当下的道德选择,而伦理研究者的责任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地域环境生成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它塑造了这个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意味着民族的认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由此会产生两种或多种社会生活方式。道德生活与法律生活方式是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抽象,这两种方式对不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很深的影响,对现代社会追求的法治生活与信仰有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从历史和社会的眼光去解析它。  相似文献   

3.
追求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实现精神超越、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于道德个体的客观要求。道德自由具有五方面特质:理性、超越性、独立性与共在性并存、自我决定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揭示道德自由特质出发,来阐释道德自由对于道德主体及德育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何海丽 《法制与经济》2008,(14):112-114
追求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实现精神超越、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于道德个体的客观要求。道德自由具有五方面特质:理性、超越性、独立性与共在性并存、自我决定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揭示道德自由特质出发,来阐释道德自由对于道德主体及德育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德治结合 ,道德为基础 ,法治优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求实行法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道德本身包含了对法治精神的肯定和追求 ,同时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也需要法治来肯定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次道德现象的争议一直存在.本文首先由社会上存在的次道德现象出发,对次道德的概念加以理解,然后从不同角度阐释次道德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论证其伦理价值和刑事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连续扩招,传统德育的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群体结构、身心特点的变化,因此,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呈现出重价值知识、轻价值体验,重价值批判、轻价值选择,重价值应然、轻价值冲突,重宏大叙事、轻日常表现等几种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本本主义、教育内容的官僚主义、教育过程的本位主义、教育评价的形式主义等。在厘清缘由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从开放德育的视角,推动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培育方法的更新和改善:聚焦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澄清教育,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提供价值体验的空间,使价值观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中。唯此,才能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新型德育理论和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8.
戴恩湘 《法制与经济》2009,(24):115-116
高校的有序运行,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价值功能。构建和谐高校,必须增强管理中的道德性,实践以德治校的和谐校园理念;强化师德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营造健康活泼和谐的道德校园。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中国的法制和道德建设也在不断发展,而民主、自由、公平作为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内在的进步标尺,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价值指向,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内在法制的基础和伦理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黎明  王鑫  黎森 《法制与社会》2010,(23):222-222
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清晰的认识到道德因素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道德因素入手对法学教育的意义,现行法学教育中道德因素的缺失,以及如何运用道德因素增强法学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合法性原则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而哈特通常被认为对此提出了工具性的反对意见,即这些原则并不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从如何更好地遵守法律以指导行为的反思中派生出来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讲,这种传统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哈特从未将其关于合法性原则之工具性论证理解为对其内在道德价值的否弃。  相似文献   

12.
高校参与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福 《政法论坛》2014,(3):177-182
现代社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之外,高校是法律援助的主要社会力量。高校开展的法律援助既是政府法律援助的补充,是构建完整的法律援助制度的一环,其意义又超越法律援助制度本身,具有独立的司法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个真正优良而持久的社会形态,不但要求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且要求组成个体心理与精神的平衡。法律和道德作为维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调控手段,分别从社会秩序和人的精神心理两方面来保证社会的和谐宁静。  相似文献   

14.
15.
高静 《行政与法》2005,(9):61-62
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党倡导廉洁,反对腐败,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净化公务员队伍,使之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财富观。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具有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有计划地生育人口,教育家庭成员及从事物质生产等职能。家庭伦理道德的选择、家庭伦理道德的塑造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究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成为伦理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韦喆 《法制与经济》2009,(14):102-103,105
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危机意识,但对现实中的道德危机却没有足够的认识。要从容面对危机,经济和道德的建设一样重要。因此在用积极的经济方式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道德建设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而更应该从道德层面对危机进行反思,从增强道德危机意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立道德评估体系加大道德约束力等方面加快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学上所探讨的现代社会转型期,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上都有着多种价值判断,人们在面对法律与道德的认知和处理现实问题之时出现了一种与原来价值判断相背离的趋向。鉴于此,本文试图寻找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新的认知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有三大基本价值取向:幸福,正义和崇高(刘进田教授语)。本文认为,在这三大价值取向中"正义价值"与个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个性生活得以实现的基石。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张扬个性的社会,它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与自我实现;个性来源于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利的先在性决定了个性生活的存在。但个性生活又有其自身的存在限度,它必须以正义价值为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