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攀 《法制与社会》2014,(8):286-287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2.
方波 《法学研究》1982,(5):40-47
犯罪是对社会的危害。犯罪人是在犯罪心理指导下犯罪的,因此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对于预防、打击犯罪,改造罪犯,是极为必要的。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被害预防应该从被害性分析着手。被害性即指人身上所存在的足以导致犯罪侵害的一切特性,它与犯罪心理紧密相关。从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人选择作案对象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被害性。被害人就其有无过错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被害性,被害预防应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进行。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由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即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烙印。犯罪心理痕迹应该属于广义的痕迹范畴。犯罪痕迹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遗留下来的印象或形象。可分为广义痕迹和狭义痕迹。广义的犯罪痕迹包括由于犯罪行为引发而遗留下来的一切变异迹象,诸如印象、迹象、形象等痕迹。而我们通常所称的“痕迹”为狭义的痕迹,即形象痕迹。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犯罪心理痕迹理解为就是印象痕迹或者反映形象痕迹,犯罪心理痕迹也不属于其中哪一种狭义的痕迹。犯罪心理痕迹是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遗留在人的头脑或客观物质中,需要借助人的思维加工、分析认定,是  相似文献   

5.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当个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其犯罪行为受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那些促使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也就是支配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犯罪心理.刑罚是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对犯罪人的惩罚.本文重在研究犯罪心理下,犯罪人的心理对刑罚是否产生一个意识的反应,也就是刑罚意识.如果能有这样的刑罚意识,那么犯罪心理的相应行为也会受到自我意识的限制,在刑罚知识的陶冶下,犯罪心理得到克制,犯罪也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下得出,加强各类人群中的刑罚知识的教育,克服自我的犯罪心理,降低社会犯罪.  相似文献   

6.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客观条件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犯罪人总是选择有利条件来进行犯罪活动; 另一方面,犯罪人在利用现场客观条件实现犯罪时,又受到现场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犯罪人对犯罪现场客观条件的选择性犯罪人选择的有利于犯罪的客观条件,包括时间、空间及侵害对象等等。  相似文献   

8.
网络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原因.犯罪人结构性要素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无时无刻处在社会环境中,并在其作用下内化而形成犯罪心理,一旦出现具体作案条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犯罪行为.本文从犯罪人的个体因素来分析网络犯罪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人的教育,挽救、改造,就是促使犯罪人重新建立适应社会生活的信心、能力和行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犯罪心理的矫治与康复,就是对犯罪者施以再教育、再塑造,以改造其动机和态度,促使其行为能与法律规范协调一致,并能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个看上去并非凶神恶煞的投案人,竟然不慌不忙地说他杀过二十来个女人。 本文从犯罪人、被害人两个侧面深入报道了案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并请研究犯罪心理的学者对犯罪人的人格和犯罪心理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如何减少并防范这样的犯罪人。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犯罪,也有其自身的犯罪心理,它是激励和维持青少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力量,剖析其犯罪心理,可以透视犯罪人的心灵,找出犯罪的心理症结,以便做到察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医治他们的心理“病症”,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青少年人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犯罪心理和其他  相似文献   

12.
在一部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中,除其他种种心理因素而外,还包含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这种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作为多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部分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形成过程中,以及在犯罪心理结构推动他们去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某种作用,有时甚至还比较突出。不少案例和统计研究表明,包含这类因素的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导致某种不寻常的以至极为严重的犯罪。因此,犯罪心理学就不能不对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关系问题给予适当的重视。本文谨就包含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因素的犯罪心理结构问题进行一些概括的论述,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诱因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随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探讨。本文试从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心理的诱因着手深入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人的理性贯穿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始终,在其犯罪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犯罪行为实施的理性基础是犯罪人认识到犯罪比不犯罪更有利。犯罪人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存在,但对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作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的犯罪心理概念仍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是缺乏对犯罪心理本质的探讨和研究。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犯罪心理的本质是在一定刺激下,犯罪人形成的无视法律、不顾忌危害地满足欲求的行为倾向和对客观现实的扭曲、错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一般杀人案件,挫折是引发无差别杀人的特殊犯罪心理.由于无差别杀人者情绪反应消极、具有严重的他责倾向,导致他们在相同情境下受挫感更强、更容易实施攻击行为。无差别杀人针对无辜人群实施犯罪,属于攻击中的特殊类型,即转向攻击,这与无差别杀人者道德感低下和严重的自毁情结有关。无差别杀人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无辜的弱势群体,这种试图引发社会轰动的攻击方式主要由犯罪人的懦夫心态所决定。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预防可以从短期预防和长期预防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犯罪心理学认为,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人在一系列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因此,掌握徇私舞弊犯罪人员的心理牲,并以此作为我们打击徇私舞弊犯罪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徇私舞弊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 第一、侥幸心理。因为,徇私舞弊罪的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实施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在犯罪现场的外化表现。所以,犯罪现场上的犯罪痕迹都储藏着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点。挖掘、分折、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是我们开展侦查破案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在犯罪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案手段越来越狡诈的今天,传统形象痕迹现场采获率越来越低,命案更是如此。犯罪人在实施杀人犯罪  相似文献   

19.
一 犯罪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变化现象。按照痕迹的存在形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有形的形象痕迹,主要是指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另一类是无形的意识痕迹,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有人称之为感知痕迹;再一类是通过现场各种变化现象所反映出来能表征犯罪人心理现象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能反映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凌雄  孙建伟 《犯罪研究》2003,(5):30-33,52
有关经济犯罪的论述颇丰,而对经济犯罪人,即经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人格构成、罪后心理以及作为组织(团伙)的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剖析还相当欠缺。走私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一部分,具有与其共通的普遍特征,但也因其犯罪性质而呈现出它自身的特性。在目前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走私犯罪侦查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领域,在侦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从侦查实践看,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人格特征和犯罪心理结构往往是侦破案件的某种契机或缺口,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将对走私犯罪侦破策略、侦破手段的提高与充实产生重要的执法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完善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深层次分析走私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个体人格,破解其犯罪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