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 本保障是经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 山东省新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尤其是经 济发展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 用经济的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支撑 和保障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两个 高于、两个确保”,即本市生产总值 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要高于全省30 强、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平 均水平,确保在全省30强、在全国 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的位次不断前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7,(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电白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91.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近五年来,电白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百强县,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农村牧副渔总产值百强县和全国水果总产量百强县。谈到电白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县委书记杨光亮对记者说,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的发展,乡村与城镇之间,农业与工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3.
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分灶吃饭”,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扩大地方的权限;二是“减税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等,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给经营者增添活力。这两个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力地推进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应予肯定。但同时也伴随着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其二财力过于分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总体上看,原有的财税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深…  相似文献   

4.
当前,政府财政问题已成为困扰经济决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因而引起了经济界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广泛的关注。改革十年,陕西连续九年出现较大数额赤字,截止1990年上半年,在中央财政每年补贴近12亿元的“输血”支持下,省级地方财政历年滚存赤字(包括粮食挂帐)已逾10亿元以上,占全省当年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如此严峻的财政形势,已向数十年来一直如牛重负的“吃饭财政”亮出了红牌。症结何在?出路何在?笔者就此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5.
郑坚 《瞭望》1993,(Z1)
90年代的头三年,是罗马尼亚在1989年底政权更迭之后开始经济改革的三年,也是各种思潮交锋和人们进行反思的三年。 三年来,罗议会为改革制定了近百项法律,政府也三度大换班,但始终不能制止经济的连续大滑坡。1992年同1989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0%。工业生产下降42%,粮食产量下降40%,列伊对美元大幅度贬值,只及原比价的1/20。严酷的现实,打破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对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分税制下,地方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治理环境的动力不足,造成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益恶化。以我国财政分权实践为背景,探讨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协调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关系;进行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改革;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上海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亟待关注的问题1.城乡差别问题上海相对全国其他省市来说,虽属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是龙头老大,但城乡统筹相对不足。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8.
《“变通”与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走势探访录》的下篇。下篇与上篇所探讨的问题有共同之点,而又有不同的侧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要正确地解决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问题。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搞活企业,是我们实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经济和实行改革中,中央要照顾、保护地方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地方、部门、企业的权益要服从全国的利益。这是大局。现在,有些部门、地区和单位对待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抱着各行其事的错误态度,令不行,禁不止,甚至以损害全局利益来保护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是非常不利的,都应当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过程中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圈,但转轨开始后,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及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趋下降,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相对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个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但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91%(2003年数值),贡献了全国24.5%财政收入,完成了全国28.5%的进出口额.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在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因此,将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与样本来与东北地区进行比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很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环境与地方政府有很大的相关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财政收入最大化动机和体制内讨价还价式的博弈特征.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市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决定了在改革的两个重要的特性事实.其中前一阶段表现为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政府膨胀,后一阶段表现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地方政府寻租.  相似文献   

11.
调出新跨越     
《瞭望》2005,(46)
山东省广饶县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2003年跻身全省经济发展30强;2004年GDP突破百亿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和29%,不仅在全省综合排名中前移到第25位,而且首次大步跨入百强县(市)行列,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居第80位,比上年跃升了42个位次;今年前8个月,全县境内财政总收入实现6.52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34亿元,同比增长50.4%。广饶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秘诀在哪里?广饶县委书记徐春福认为,“广饶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调整,最大的潜力也在结构调整。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再创发展新优势,以创新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以下三篇文章解读广饶,相信能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季学明  孟薇 《党政论坛》2009,(13):46-47
一、上海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亟待关注的问题 1.城乡差别问题 上海相对全国其他省市来说,虽属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是龙头老大,但城乡统筹相对不足。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07年上海统计年鉴反映: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26;城乡社区基本设施建设投入过分悬殊,形象感觉落差很大,对农村基本建设欠帐太多。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海要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本世纪末人均收入超万元. ●到2000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达2212亿元,年均递增11.5%. ●长期坚持"三、二、一"战略方针,重点扶植五大战略产业,搞好产业结构调整. (一)90年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 从上海在全国和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上海长远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中  相似文献   

14.
胡清、郑国中在“‘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中指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与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必将成为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超级引擎”,将会极大地促进上海等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为上海在21世纪初实现跳跃式发展,尽快建成世界级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并且将有力地拉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乃至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陕西耀县经济发展的经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新闻媒体接连报道有关消息:“希望之星在这里升起”(《陕西日报》)、“渭北高原升起的一颗新星”(《中国乡镇企业报》).为什么这个地处渭北高原南缘、有28万人口的“贫困县”、“补贴县”、今天如此引人注目呢?因为连续四年耀县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告别了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按现价统计),登上新台阶;1990年县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甩掉贫困县和补贴县两顶帽子;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跨入陕西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的行列.实践证明,耀县走出的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成功的.推广和借鉴耀县经验,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具有示范性、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资源枯竭,东川一度经济大幅下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近年来在中央和云南省的大力帮助支持下,东川市成功进行了区划调整,原东川矿务局顺利实现了破产关闭,促进了经济稳步回升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连续三年来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天南铜都”告急 东川是一个因铜建矿、因矿建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考核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很大程度是看经济发展指标,如GDP、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财政收入等。“拉动房价”,最直接的效果就是GDP和财政收入大幅度攀升。在国内有的城市,来自房地产业的税收与来自建筑业的税收占到了地税总收入的2/3。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比“拉高房价”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7,(3)
从1994年开始,财政改革,包括税收,出台了一系列大的改革措施。经过1994、1995、1996三年的运行,建立了一个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框架。财政、税收改革出台时最担心财政收入和预算是否有保证,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财政收入比原来预想的要顺利得多,连续四年上了个大台阶。总体上说,改革和发展成绩都是比较大的。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中国1999—2007年度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内部相对结构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地方个人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和非税收入,整体上也引起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加;并使地方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非税收入比重上升,城建税收入比重下降。投资开放的提升显著增加了地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非税及预算外收入,同时减少了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总体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负效应;并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非税收入及预算外收入的比重。由于外资和外贸对经济及税基的作用差异、现行分税制、地方各项财政收入自身特征、地方政府基于多元目标为促进外资投资呈现出的策略行为等,使经济开放对地方各项财政收入规模及其相对结构的影响具有复杂和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经济“脊梁”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全国计有10676家,为国家提供约80%的年财政收入;同时这里又是云集中国一亿三千万职工中相当数量的精华之地,形成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一个主体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充分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既定的治理整顿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当前每个大中型企业共同探索的中心问题。我们上海缝纫机一厂回顾前几年走过的路程,有以下三点体会。一、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求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