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执行与民事执行,在现行制度和实践中常有冲突。对于二者关系的厘清与处理,我国现行法中缺乏一般而系统的规定,只有个别条款略有涉及且自相矛盾,由此在法律适用上引发了一系列困惑。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冲突,不仅涉及公法和私法上的执行秩序,而且关系到公益与私益的权衡及其保护。理论上,从利益关系的视角,可将行政执行与民事执行的关系处理规则归类为:公益优先主义、私益优先主义、平等对待主义、非利益考量主义。笔者主张,行政执行与民事执行的衔接,应在综合权衡公益私益的前提下,再行决定相关执行程序和具体措施之先后。具体而言,就是以作为执行权基础的实体权利为依归,进行全面的利益权衡,确立公法上债权和私法上债权受偿的一般顺序。同时,为了保证受偿顺序的公平及其公私法上债权的最终实现,还应当建立起执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拍卖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对查封、扣押财产的变价方法,其运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执行债权人已被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实体权利的实现,而且还直接涉及到国家执行权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司法公信力的维护。本文在对执行拍卖所涉及的不同主体的具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该法律制度的制度利益以及不同利益冲突的衡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民事执行拍卖效力所涉及的诸如拍定人对拍卖物所有权的取得、案外人利益的救济等具体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构建完善的执行拍卖效力制度,从而保障执行拍卖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理论和实务界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论证大都集中于权力制衡理论、宪法规定、民事诉讼法原则上,根本没有触及民事执行制度的内核。在民事执行法律关系中,用于调整申请执  相似文献   

4.
肖建国 《法学》2009,(3):94-101
建构民事执行中的检法关系,客观上需要更有说服力和穿透力的强势论证。从民事执行法律关系的这一内在理路审视,可以发现近代自由主义民事诉讼理念下的民事执行法在逻辑自足的程序构造、复杂利益关系的协调、现代民法追求的实质公正之实现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就为我国建立融支持与纠错功能于一体,奉行谦抑原则的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肖安定 《法制与社会》2012,(33):237-238
目前,司法实践中止执行适用的随意性与恢复执行的把关不严造成了有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中止执行当事人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也造成了社会对执行工作不解和抵触情绪,加大了执行工作的难度。完善执行中止程序不应简单地限制其适用,而应当从建立中止标准、完善程序监督以及畅通救济渠道入手,以最在限度减少中止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毅 《法制与社会》2011,(14):139-141
在民事执行中被执行人与案外人恶意串通,构成虚假债权债务关系,以合法的形式规避其法定义务,致使实际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且破坏了社会市场秩序,损害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亟须加以厘清并加以解决。本文拟从恶意串通行为的表现形式着手,分析当前法律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尤其是在立法上的完善,以期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行政强制执行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保障措施,无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任何生效的行政决定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这就使得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成为我国行政法学上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已日渐显现.在愈加强调法治的今天,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面临着诸多理论和实践的困境.而这种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使法院日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本文从我国行政非诉讼执行现状出发,结合行政执行诉讼的相关概念,对执行诉讼进行构想,进而探讨如何掌握具体行政行为存在重大明显违法或无效以及具体操作问题,并对执行实施权的归属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陈星涛 《法制与社会》2011,(36):189-189
90年代初,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中国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深圳、福州、南京、长沙、苏州等282个城市禁放烟花爆竹。而在2005年,北京市率先宣告由“禁放”改为“限放”,本文认为,这一变化既是权威制定者技术层面的主动改进,也是其被动地解决禁放令执行困境的必然产物。即使禁放令得到了升级,即转为限放,其所面临的困境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9.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成败。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我国的房价调控深陷"改革陷阱"之中,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重利益博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畸形的利益博弈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必须为规范利益博弈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德国民事诉讼制度对民事间接执行的适用范围与实施程序做了严格的规定,强调对债务人宪法上自由权、平等权和正当程序的保障,并形成了"一请求权一执行方法"和"间接执行补充性"的理论原则.但随着人权保障内容的更新,执行理念的转变,间接执行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扩张.法院应根据适切原则、损害最小原则及均衡原则裁量选择执行方法,针对个别具体执行事件的特性需要,选用一种或并用二种执行方法为最适切执行.  相似文献   

11.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表明安全生产管理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因素是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这些利益因素包括一些经营者和政策执行主体对不当利益的追求,以及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而不能对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2.
自由刑居于我国刑罚体系的核心,在惩罚与矫正罪犯以及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自由刑执行的弊端日益突出,不仅使自由刑的优势难以全面的发挥,而且加剧了自由刑本身固有的缺陷,成为自由刑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并导致我国的刑罚执行落后于国际行刑的发展趋势,所以推进刑罚制度与自由刑执行方式的改革,是发挥自由刑良好社会功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民事执行主体,是指在民事执行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频繁参与民事执行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执行法院、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民事执行各主体的利益需求是多元化的利益驱动集合体。民事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并由司法介入的社会利益再分配。司法机关应当建立大审判、小执行格局,以缓解当前的执行难问题。并对执行调查权进行技术改革,达到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状态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
赵秀举 《中外法学》2012,(4):835-853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制定过程中,有关民事执行救济的内容无疑依然会是一个难点。民事执行救济虽然为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所涉内容甚为广泛:它是一种程序法上的救济,却与实体法密切相关;其目标是阻止执行机构的不当执行行为,但程序中的两造当事人却始终局限在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范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大幅度地增加了有关执行救济的内容,但尚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已经构建了执行救济制度。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依然缺乏从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中来认识和界定执行救济。此外,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和既判力制度的混乱不清,也加剧了执行救济制度构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唐大瑜 《法制与社会》2011,(19):133-134
民事执行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维护司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民事案件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执行难"是目前法院面临的一大难题,执行不力给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打了大大的折扣。本文试图通过在对目前执行难的表现、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破解执行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彦 《法制与社会》2012,(8):150-151
本文指出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就必须建立良性的民事执行长效机制,而建立这一机制的关键有赖于执行思路的转变,即从法院被动执行、应付执行向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判决债务人主动履行转变。  相似文献   

17.
民事执行救济的设置在于矫正强制执行中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行为,保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是实现民事执行程序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保障。对于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考量,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为执行救济制度的实施、完善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一、民事执行权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一)民事执行权的内涵及性质所谓民事执行权就是指法院执行机构强制义务人履行民事义务而实现权利人民事权利的权力。民事执行权可以分为民事执行裁决权和民事执行实施权。民事执行裁决权指执行机构依法享有的在执行程序中对各种程序事项和相关的实体事项,依当事人及案外人申请或依职权作出裁断或决定的权力。民事执行实施权指执行机构为实现执行依据确定的内容之目的,依  相似文献   

19.
栗峥 《政法论坛》2012,(2):48-59
民事执行问题不仅是一个司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对全国执行情况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执行的结果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执行困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执行行为与心理的困难,而非结果上的困难。这说明,法院执行效果正在逐步改变执行难印象的社会惯性。为进一步化解执行难题,我们应当"向外用力",寻找司法之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深层次原因,注重社会制度与情境的整体调试,破除单纯寻求公权力的绝对控制的理念,实现执行私有化,以"国家简约规制"为框架,授权民间组织或机构参与执行,建立相应监管机制的系统化执行体系,以形成人民法院执行指导权、民间组织或社会机构的执行操作权与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格局,以进一步突破执行困境。  相似文献   

20.
民事案件执行问题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痼疾,民事案件执行难、执行乱的现状使得民事执行正义难以得到实现。民事执行检察制度是通向民事执行正义的路径,能对民事执行产生强有力的外部制约,其制度的创建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深厚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