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及主体性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性,完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净化党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在民族优秀道德基础上,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道德范式。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古希腊时代的萌芽和中世纪的挫折之后,主体哲学思想在近代终于以认知主体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认知主体性思想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我决定、个体自由、自我意识、自为自觉、自由意志和能动创造。主体哲学思想作为私法的哲学基础,相应地体现在从古罗马法到近代私法,再到现代私法的主体制度当中。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模式,遮蔽了对“主体”本身领悟的可能性。“主体性”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德国古典唯心论那里展示为“自我意识的运动”。“主体性”积淀和涵盖全部人性,应当超越德国古典唯心论。作为内涵更为丰富深刻的范畴,“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伴随着对于“生活世界”的重视,而成为新的重要的哲学课题。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思想中突出“交往”和“有效性”,开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先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理解“主体间性”,并强调“以言行事”,才能真正进入实际的“交往”和“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出主体间得到共识和沟通的语境。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教育与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志超  刘巍  何磊 《工会论坛》2007,13(6):92-93
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先导,教育主体的思想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提倡教育的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对话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位,提出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学交往的一个重要模式,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提出"主客体关系模式在方法论上是拒斥和消解人的"、"主体是对人的抽象"等等,这一观点使我国方兴未艾的主体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遭遇到重大的理论挑战。我国的主体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是主体"的结论,并建立起主体与人的必然联系。这一争论既向人们表明中国的主体教育是正确、科学和先进的,又说明中国的主体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才能充分凸显它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它的伟大历史任务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现存世界的实践中。表现人的主体性的活动多种多样,然而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无非是实践和认识两大类,即做和想,它们都是人类的主体性的表现。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因而,如何理解实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异同关系,进而抽象提炼出人主体性的特征,明确实践主体性的体现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更深层次、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及其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其他组织”是我国法的特有概念 ,它现实是且应当是法定的第三民事主体。应当在我国民事基本法的总则编主体制度中对其作出规定。基于其与法人 (组织 )的对立统一 ,应改称为“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责任 ,应根据其目的上的营利性与否 ,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理论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主体”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讨,这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刑事责任主体”的大胆观点,并建议批判地吸收美国公司犯罪中的“上级责任原则”,以增强对我国立法尤其是司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不仅在其新内圣——道德形上学上遥契孟子,遵德形上学的理论框架、理论基础和终极问题(即圆善问题)皆有取于孟子,而且在新外王的民主政治方面亦主要取自孟子。可以说,孟子的思想铸造了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精魂。  相似文献   

12.
政治主体合法性对其权力的有效行使及整个政权体系的合法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主体合法性需要民众的认同,在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要素方面,诸多学者致思于民众对权力行使绩效、权力行使法定程序的评判。然而,政治始终以人为本原,民众对政治主体道德的认同对其合法性更具根本性意义。在传统封建专制体制下,政治主体尤其是封建君主已经自觉意识到用道德光环粉饰自己的政治形象;而在民主政治体制下,自主、平等价值观的彰显和更加开放的舆论环境,对政治主体合法性的道德诉求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界定女性主体性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追溯主体性在女权主义史上的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现代女权主义还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对女性主体性追求的同时都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女性主体性: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层面。从主体间性来把握主体性可以克服女权主义的二元客体困境,最终实现两性“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的目的论指向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大“悬设”为前提的“人是目的”和“道德神学”。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意义后,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智的直觉”及其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道德本体不仅是理论的设定,更是具体的实在;由本心仁体发出的直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实现原则”;人类可以凭借“智的直觉”贯通现象界与物自体。  相似文献   

15.
能力是主体生产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最大的生产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而且要树立“能力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不仅要重视主体的智力、体力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更要重视主体的道德力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不断学习新知识、注重躬身实践亦是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而主体性则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特征,本文借鉴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主体说,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出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主体性作出了阐释,最后结合现实揭示出科学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道德主体地位是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关键,学界关于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问题的探讨经久不息.马克思主义从自我意识、自由意志、主体间性三个方面对道德主体进行了一般性规定.在分析人工智能道德感知、道德实践、主体交互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不具有道德地位,为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作为主体的公民长期以来对改善道德现状的外部依赖意识较强,自我实践意识较弱,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中,作为公民个体必须增强责任感,树立道德实践主体意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修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慎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重要的个体修身思想之一,“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人修身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文中探讨了“慎独”思想的现代意蕴,“慎独”是一种自律,是一种主体性的高扬,是一种人之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