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程度,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无序水平。以符合各个历史时代的具体的无政府状态程度分析国际体系,会清晰地看到无政府状态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单一划分的无政府状态是没有意义的。地域性、历史性、互动性是与无政府状态“程度”相关的三个特性。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必将把各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削弱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程度,进而对人类的和平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梭作为一位杰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家长期以来遭到忽视。他对国际关系的思考来 自对人性的考察。他认为, 在自然状态下人仅需自我保存和简单的满足, 只有进入社会之后, 堕落 的人性和扩张的欲望最终引起冲突和扩张, 而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建立更使得国内的冲突被转移到 国际上使得战争便一再爆发。他认为要消除战争就必须把君主制改造为共和制以及小型共和国的 普遍建立和联合。卢梭相当程度上承认霍布斯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却在伦理等内涵方面超越了霍 布斯, 为后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和结构现实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与他的整个政治哲 学浑然一体。卢梭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多方面虽不免空想, 但对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与霍布斯、 洛克等人相比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系中无政府结构的假定根源于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自然状态假说,其本身存在着一些天然缺陷.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现实主义产生以来,无政府结构的假定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一种类似于"普遍命题"的崇高地位而没有受到认真的质疑.无政府结构的存在依赖于主权国家,却与主权权力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它符合人们的直觉"常识",却违反了国际关系领域的事实;无政府结构不具有理论假定所具有的真实内涵,在人们所设想的无政府结构中,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国家行为,因而,无政府结构不具有解释力;在与国内政治的比较中,导致无政府结构的推理矛盾重重;本文最后分析了无政府结构被普遍接受的认知原因及其所导致的意识形态后果.  相似文献   

4.
国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导致国际冲突的宏观因素是冲突产生的国际系统因素,是指在结构方面影响、制约国家行为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影响国际关系行为体态度取向和行为倾向的社会环境,客观因素包括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资源稀缺性,主观因素包括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信任稀缺。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营 《东北亚论坛》2005,14(3):95-97
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中一系列规范与预期的汇集,它所体现的一整套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使无序社会的有序化成为可能,并降低了国际合作成本,增加了交往的信赖度。当今的全球化为国际机制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同时也对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制度互动研究:国际制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制度密度的不断上升,制度互动成为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制度互动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制度互动的成因、制度互动的过程与分类、制度互动对制度有效性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也有学者试图构建分析制度互动的综合性框架,在这一过程中,奥兰·扬、奥莱沃·斯托克、塞巴斯蒂·奥波斯赫与汤姆斯·格林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依据其前提假设, 经过逻辑推理, 得出其国际关系思想的 中心结论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并导致了普遍与绝对的国际冲突。霍布斯的思想对后来的现 实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表现在约翰· 赫兹的“安全困境”概念和肯尼思·沃尔兹的结 构现实主义理论上。霍布斯的思想体现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本位和 物质权力观。  相似文献   

8.
国际制度中的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霸权、国际制度是今天我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焦点.国际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期规范性的惯例通过具体原因固定下来的制度;二是关于国际社会中资源、金融、安全等核心领域的利益分配的制度.而霸权则主要存在于后者之中,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强大到能按其意志创建、维持和修订准则,也可能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大国家按其均衡利益制订、维护和修改准则,即"集体霸权".霸权与国际制度如此紧密的联系究竟源于何处?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对之进行了集中剖析.  相似文献   

9.
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制度作为国际规范结构,会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产生影响.尽管现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塑造作用,但是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的动因何在,其作用是否等同于对成员国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针对有些国家未加入特定国际制度却遵从该制度的规范体系的经验事实,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理论解释的基本框架.本文指出,如果非成员国同国际制度互动的渠道存在,且非成员国对此渠道的依赖比较高,那么国际制度可以塑造互动发生的环境,进而塑造非成员国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非成员国的行为会体现出对规范体系的遵从.  相似文献   

10.
行为体互动领域政治性的高低,决定了其相互依赖状态的属性。积极的相互依赖有利于合作,而消极的相互依赖则不利于合作。行为体谋求与他者相关的利益,就可能形成对共同利益的一致认知,以协调政策并采取集体行动。行为体稳定的合作会形成制度化进程,国际制度能够对行为体发挥管制和社会化作用。制度所涉及的领域会导致制度外行为体的参与互动。制度内外行为体的利益与意愿决定着制度的变迁。由于成熟的国际制度具有惯性,因此制度的改革往往是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国际制度是国际行为体之间为协调行动、实现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系统安排。一方面, 它对于促进国际合作, 建构国际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决定, 国际制 度的作用发挥又往往会受到限制。因此, 国际制度的完善尚需人类进一步努力。但是, 作为一种趋 势, 国际制度必将在国际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国际制度能够推动国家围绕某一北极治理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从而规范国家行为。随着北极治理的实践理念从自助式的“丛林法则”向合作式的“制度法则”演变,国家面临遵循何种国际制度的选择困境,而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则是国际制度权威性的基础,这促使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的主导国和参与国,都致力于提升国际制度的权威性,以维护本国的北极利益。“国际合法性”“国际认可度”与“制度刚性”是判断国际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指标,而权威性差异造成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呈现出层级结构。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分为国际规则竞争、国际组织竞争、国际秩序竞争三个阶段,当前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主要处于国际规则竞争阶段。由于北极治理具有议题局限性,国际规则供给呈现出相对过剩状态,这必然导致国际规则之间、倡导国际规则的国际行为体之间进行竞争,这亦是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变迁的核心动力。未来权威型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包括域内自理模式、公约治理模式和协商治理模式。北极利益攸关方之所以围绕国际规则设置权和国际组织主导权展开竞争,既是源于捍卫本国北极权益的考量,更是为了构建符合本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 ,利用国际制度规范国家间的关系 ,正在成为中美俄三国处理相互关系时的一种共识。由于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的不同 ,中美俄三国在国际制度框架下开展合作的过程中 ,各行为体之间经常会产生对国际制度的背离现象 ,其中美国表现得最为严重。如何看待中美俄在国际制度框架下既合作又背离的现象 ,正在成为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基于一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制度———政治和经济的体制———的建构最终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竞争力的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命运。文章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制度变迁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同时认为在判断一国制度是否合理时 ,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可供选择 ,制度生存的背景和环境也最终决定了制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韶彬 《国际观察》2008,35(2):46-52
国际援助制度包括国际援助组织、国际援助的原则、规范、规则和惯例等方面。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加强,国际援助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冷战结束后,国际援助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减贫和发展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国际援助的制度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发林 《东北亚论坛》2022,(5):44-61+127-128
随着国际体系日趋制度化和大国间制度竞争加剧,国际制度成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常见工具,国际制度相关权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目标。国际制度何以能成为国家的政策工具?国家追逐与国际制度相关的何种权力?国家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如何使用国际制度工具?这些问题亟须系统的理论探索。借鉴方略和经济方略的相关研究,制度方略(institutional statecraft)可被用以概括国家运用国际制度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制度方略包含三大构成要素: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国际制度的内涵通过一个“属性—层级”框架得到梳理,不同概念间的关系被厘清。国际制度存在三重权力属性,即国际制度作为权力的结果、工具或来源。后两种权力属性具体表现为三类权力:操作性(规范塑造权、组织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工具性(议程设置权)和结果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主导权)。这些权力正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争夺的目标。在政策实践中,制度方略的操作策略区分为如下五类:利他、合作、诱陷、强迫和排他。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共同构成了制度方略的完整理论框架。制度方略概念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国际制度的权力属性和...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际责任制度新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责任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促使国际法主体履行国际义务,维持国际秩序的根本保障。20世纪以来,特别是当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实践的迅猛发展,现代国际法上的国际责任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从声誉的角度来探讨冷战后各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问题。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声誉因素的概念,并重新界定了国际制度的定义,然后指出国际制度与声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运用上述理论系统地解释冷战后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行为动力。本文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处于变迁之中,体系中的国家之间展开了位势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构良好的声誉,是国家进行位势竞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健全的国际制度对推动国际反恐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影响, 其不仅能有效地促 进各国之间的合作, 实施对恐怖主义的严厉打击, 而且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民主稳定的国际环 境提供制度性保障。然而, 目前国际制度面临内在结构性缺陷以及外在重重约束, 致使国际社会不 能在制度的有效安排下进行较好合作, 从而影响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和效率。而这反过来又加 剧了国际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带来一系列相关问题。在未来国际反恐制度的建设中, 应 当在注重现有国际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时对来自外部的制约和挑战进行积极化解, 从而使国际联合 反恐在制度安排的框架内更加顺利地开展  相似文献   

20.
论偏好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认为,行为体的物质收益是客观存在和固定不变的;偏好只是行为体在追求收益最大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排列出来的一种方式,是对结果的一种等级排列,因此是外生给定的。建构主义不否认收益的物质性和客观性,但同时强调收益与理念的关系,认为理念根植于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以塑造,具有主体间性,所以收益需要预先的主体间性的承认;偏好是理念的一种外显形式,在互动中会发生变化,不能先于互动而存在;在一个给定环境中,行为体偏好所有可能结果的一个特殊等级排序,是因为他们相信这将满足某个更深层的目标;偏好通过形塑行为体的收益,促使他们重设目标,并据此调整行为,最终影响国际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