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章 《唯实》2008,1(3):36-41
人的现实性思维活动离不开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同样地离不开人的理性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构成了现实社会人的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所呈现的社会力量。以这样的力量即理性与感性内在统一的力量去认识自然和社会,才可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科学地改造社会和发展社会,进而呈现出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行为或实践方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诸多重大课题的探究,归究起来实际上都是对人的认识问题。如怎样看待人的本性;如何估计人类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认知程度和理智水平。前者是有名的性善性恶之争,后者便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认识。政治哲学对人类理性有过反复研究,对待政治理性的不同态度,推演出截然不同的政治观,也酿造了迥异的政治悲喜剧。 一、政治领域中的理性与神话 理性是一个被反复研究的哲学概念,“由于人类具有以推理和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因而被归于人类”,①那么可以推论,政治理性就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以推理和行为实现一定目的的能力。政治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处理政治、社会事务时,有能力运用逻辑推理来认  相似文献   

3.
"做人要有理智,做官更要有理智".这个命题看似平淡,但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年来,我们耳闻目睹了不少这样的事实:一些有理想、有抱负、有水平、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在做人或刚做官时非常有理智,往往是勤奋学习,深入实际,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为人处世谨慎低调,待人诚恳热情,作风朴实,拒腐防变之弦绷得很紧,很受人尊重和敬佩,也曾被党和人民寄予厚望.但是,当这些人做了官,特别是长时期担任要职或掌握实权后,却忘记了做官需要比做人更多的理智,甚至把做人时所具有的理智也丢到脑后去了,结果由人民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忘乎所以,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沦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韩爱叶 《党史博采》2005,3(11):27-28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使人成为理性化片面发展的人,道德异化、情感异化是当代社会人被科技理性异化的主要表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审美实践是实践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人是自由而全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高家方  王诗敏 《新长征》2006,(11):60-61
理性是最基本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能力等;非理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非顺序化、不自觉的推动人们认识和行为的精神属性,表现为直觉、意志、情感、欲望、本能、灵感等。现实人的精神属性中理性和非理性浑然一体,二者各有其功能。但理性与非理性双方一旦失去了平衡,人就不成其为一个健全的人,就会走入极端。这一点,目前在校大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就现代意义而言,不是不要理性,更不是反理性,而是与理性内在统一于人这一主体行为中。正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理智和冲动是协作的,而且强烈地倾向于殊途同归,而不是分道扬镳。非理性不一定是反理性的,而常常是亲理性的”。人的行为一般而言是合乎逻辑的,但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是理性的,但并不总是理性。那些主观设想的理性手段与目的在现实行为中都不能视作理所当然要遵从和实现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行为者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市场信息供其理性选择,难免存在灵感、直觉、习俗、习惯等非理性判断。可见…  相似文献   

7.
思辨的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唯灵论的:一是把现实世界抽象为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统治着现实世界;二是以理性的精神原则来阐明社会的普遍利益,从而造成普遍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社会公共生活的虚幻性。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宗教、政治以及经济唯灵论"抽象"背后所隐藏的现实的物质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其通过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把思辨哲学的无人身的理性还原为现实的人,继而把无人身的纯理性的运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最终把虚幻的普遍的利益还原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基础上的利益关系,从而勾勒出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胡沫 《唯实》2002,3(2):72-74
主体认识结构中的理智和情感制约、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其中 ,理智起主导作用 ,情感起动力调控作用。主体既是感性的存在物 ,又是理性的存在物。因此 ,主体情感和理智的二元张力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二元向度。由于主体的整体性存在始终是二元张力的共同指向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二元向度也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层面不同水平上的合力建构。  相似文献   

9.
杨晓东 《唯实》2006,(9):4-8
从政治理性到理性主义政治的蜕变,缘于工具理性在政治领域的极力扩张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这导致理性自身所蕴含的工具与价值双重意义的疏离,使现代性政治暴露出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色彩和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的丧失.为此,必须从社会生活世界的视角,着眼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来追寻政治价值理性,以建构合理性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文化理性作为非正式制度和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构件.认为不同的区域文化理性,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素质与行为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绩效.本文剖析了浙江传统文化理性的九方面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理性对浙江经济运行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影响.从文化视角对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奥秘给出了一种理论诠释;同时也喻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现代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文化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11.
执政能力: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从国家政权维度来理解,党的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对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群众实施组织和领导的能力。执政能力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个体执政能力,集体执政能力,具体执政能力和整体执政能力。执政理念:理念是人作为社会的人所具有的一种理性化、理智化和伦理…  相似文献   

12.
政治现代化说到底不过是现代性在政治上的体现,其主要标志是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它在本质上是理性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理性通过科学使自然界"祛魅",乃是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它借助于现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民主虽然是基于对多数人理智的信赖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但它存在着陷入"集体暴政"的危险。市民社会成员的偏好及其所造成的短视通过民主作出的选择,有可能漠视公共利益和未来利益,这恰恰是发展之所以陷入不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致力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生态文明及其危机所给出的边际条件,因为正是它促成了我们对于科学化和民主化及其内蕴的理性精神的一种健全的批判性的反省态度。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消费不仅从个人的活动变成社会性的活动,而且消费本身成为直接影响人的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通过广告等现代传媒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完美合谋,对人的社会消费活动进行总体调控,直接影响和建构当代消费社会的人的社会存在模式。  相似文献   

14.
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与感性实践活动有关的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中介和手段.而且也负荷了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技术所体现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表征着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这表明,技术对于人具有生存论的意义.用这种观点反现当代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生存危机,不难看出,当代人所面临的技术化生存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技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被遮蔽所造成的,也是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后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对自然主义的技术化批判入手,更要从人的生存自身的分析入手,要在技术进步与技术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寻求人的自由、幸福、尊严与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使人成为理性化片面发展的人,道德异化、情感异化是当代社会人被科技理性异化的主要表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审美实践是实践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人是自由而全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启蒙思想家的理智性宗教到黑格尔的理性宗教再到马克思对宗教的解构,宗教批判图式经历了从知性、理性再到实践的深度延展。启蒙思想家和黑格尔对宗教之批判仍停驻于观念的王国中,费尔巴哈使批判从天国下降到尘世,实现了神学世俗化之还原,马克思以生产实践为解读依据,通过对宗教奥秘的经济学解码,敞开了被宗教遮蔽的历史内容,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实践转向。启蒙对宗教采取知性形而上学之批判方法,规避了宗教中飘忽不定的非理性要素,避居于理智之无可辩驳、永恒的自然法则中,建立了理智性宗教。黑格尔站在理性辩证批判之立场上,从宗教中汲取了人性最深刻的灵感和富源,克服了理智性宗教的道德缺位,把全部理智力量和道德力量扩展到上帝的概念中,使神学置于绝对理性辩证演化之下,建立了真正的理性宗教。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廓清了宗教史上对宗教本质的迷雾般幻象,以经济科学为依据,深度解读了经济异化与宗教异化之间的隐秘链接,显示了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力量。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在人们日常看起来支离破碎、司空见惯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制约性而且具有使动性.正是由于他对实践这一人类理性活动的重视以及历史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其理论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隐含着强烈的建构主义特征和主体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8.
贪欲,存在于许多人的身上.区别在于,有些人将私欲变成了贪得无厌的行动,而多数人的私欲能在法纪道德的约束下为理智所抑制.这也正是贪者和廉者的区别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新文明秩序建构中的立意,不应以沿袭成习的"社会至上"等"宏大叙事话语"为准的,也不仅仅以追求某种社会绩效为全旨,而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枢要,由此型塑现实进程中的一系列框架设计、制度建设,而其展开途径,则须由历来的"建构理性"自上而下统领一切的模式,自觉转变为看重"文化进化"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资本,重视"进化理性"在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进程中发挥"进化理性"弥补"建构理性"事实上存在着的"理性不及"之作用,从而使现时的中国历史性进程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与文学     
正确理解文学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对繁荣文艺创作、健全文艺批评,建构富有时代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性是指人为了追求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对客观对象所获得的规律性的体认和感悟。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理性既具有现实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