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中国出狱人的社会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出狱人社会保护政策原则有不同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出狱人社会保护成效显著,建立健全了出狱人保护组织机构,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取得了社会支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出狱人社会保护还需通过制定出狱人保护法、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机构等措施来加速出狱人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法治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涵,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法制在中国是由西方植入的,并不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在中国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人情关系”的出现。而”人情关系”会影响到法律的客观性和执法的公信度。本文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实践中的“人情关系”的具体体现,随后分析了中国法律制度与“人情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万事信为本,人无信不立;信是擎天柱,人类社会赖以柱其间。当下的中国官民之间、民商之间、百姓之间由于缺乏诚信,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极端负面事件不断发生,中国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正遭受诚信危机的侵蚀,更有人说中国社会已患上“诚信癌”……已故德国社会学大师鲁曼说过:“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任时,早上甚至没法从床上爬起来。”我们弼去想象,没有了信任,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一个民族没有了诚信,将会处于何等的危险境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诚信是基础,诚信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契约规则,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赤诚守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离开社会诚信,这个梦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噩梦。本期策划要探讨的是:诚信缺失的社会怪象因何形Jjj扫诚信缺失对中国社会的伤害后果,以及我们如何来拯救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让我们大声疾呼:SOS,诚信!!  相似文献   

4.
有人这样评论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有人这样评论中国律师:他们是各自为战的商人,相对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他们已不正常地进入了社会高收人阶层。前者似乎想揭示农业社会传统心态中的某种劣根性,而后者说的是经济转型时期反射出的部分实情。然而,在祖国的东北边唾,在那条黑龙居住的江边,有这么一个律师事务所,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为律师这一年轻而正义的事业做铺路石的精神,铺出了一条他们自己的路。五年过去了,他们的路已铺到了北京。远东故事之一也有风雨也有晴远东启示之一分于人合兴于人和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帮工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在我国农村和城市都普遍存在。人们通过相互帮工,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倡导了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良好社会风尚。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简要分析了帮工关系中产生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4日,对于很多关心中国律师事业发展的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当晚的中央一台在黄金时间揭晓200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中国律师的行业组织——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位列其中,这让所有关注和支持律师事业的人为之振奋。中国律师的一百年.也是中国人逐渐认知公平的一百年。中国律师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直到今天.在我国有12万的执业律师为了他们当事人的权益而努力奔走。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他代表的千万个律师.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己任,忠于法律,忠于当事人,致力于通过个案公正实现法律的普遍正义:他们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用智慧与学识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王瑞山 《犯罪研究》2012,(2):12-23,30
杀伤人命、取人钱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犯罪,中国传统社会法律规范中称之为“贼”、“盗”。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盗”、“贼”犯罪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历代统治者均将其作为社会治安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构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思想,这些思想在党的重要会议文件中得到阐释与反映。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对改革开放前党的重要会议文件所蕴含的社会发展思想进行归纳评析,以期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三十年以来经济层面的改革开放.其意义不但在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也在於给中国人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机遇和椎力。而人的解放和发展,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秦涛 《中国律师》2011,(8):44-47
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是影响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当下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为给法律理论、实务各界人士提供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使法律人社会责任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元。让这一关乎法治进程、社会稳定的理论思考能深入人心,成为法律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检察风云》2012,(1):4-5
最近刘胜军博士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很多人把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给混在一起。我的看法是中国现在不是缺乏社会责任,而是缺乏法律责任。比如说食品造假、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你要完成法律基础上,再关爱员工、回报社会;如果你失去了法律责任,社会责任都是空谈。  相似文献   

12.
新书     
《法律与生活》2010,(8):3-3
要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要疏导老百姓的心理状况,最紧要的就是有权势的人首先要守规矩。我认为中国人人格的变异,与有权势的人不守规矩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评南平血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司法》2014,(11):5-5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红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谢志强等人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l期上撰文《领导干部对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十点看法和建议》介绍,2005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超过90%的人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越往西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2.近七成的人对所在地区2006年居民生活水平持乐观态度,西部地区的预期最好;3.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条件,最重要的仍然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江晓亮 《中国法律》2006,(4):27-28,88-91
中国的公证事业历经风雨,走过了26年的历程。至2005年底,中国公证机构发展到3160个,公证员发展到11738人,公证人员发展到两万余人,年办理公证超过一千万件,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曰益显着的作用。2006年3月1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社会的法律,不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利益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有效手段。研究中国法律,既要关注刑法性的法典,更要注意刑法之外的行政法规和有关案例,探讨各种案例形成的背景。本文是一个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当今社会的管理没有法律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法律。这既反射了人们对人治习惯的深刻反省,同时也表达了在社会进步中人们对法治的企盼。人们希望用法律来保证社会的现代化,更多的人则希望通过法律的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法律现代化已成为一个热点;在实践上,许多被认为有益于我国社会的发达国家的法律被吸纳进来,并得到中国化的组装,尽管它在中国法治之路上的行使还是颠颠簸簸,步履维艰,但人们已是很陶醉于每年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构成了一张张“关系网”。在求人办事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求已有的和正在建立的各种“熟人”关系。“有熟人好办事”便是“熟人社会”的经典话语。“人情网”对制度执行的干扰,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因此,当我们在对反腐败制度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时,就不能不研究这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廉政制度建设的影响,并设法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7-47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之分,对主奴之间相害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对于奴婢杀伤主者,处罚相当严重,而主人杀伤奴婢的,仅处以很轻的刑罚,甚至不予处罚。房孺复妻杀婢案就反映了唐律中对此原则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