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法律对于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定是"谁主张,谁举证",因此,在购买到瑕疵商品或者缺陷商品之后,消费者维权时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技术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其举证困难。据此,新消保法作出了对于一些耐用、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效的解决了消费者举证责任困难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本文通过对消费者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分析,研究其制定的合理性、分析该规则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试图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消费者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这意味着在我国实施已经近20年后,随着人们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的巨大变化,这部法律的修改进入实质阶段。如何规范和保护"网购时代"消费?怎样确保消费者信息安全?产品质量不过关,退货是否顺畅?消费者维权"举证难"何时了?这些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消法修正案草案均有涉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购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之一。但由于这种消费方式不易辨别商品真实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举证责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德、日及我国消费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从表象上看各国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分担差异较小,但从实质上看则存在巨大差异,这缘于各国对举证责任理解的差异和举证制度及关联的诉讼尤其是司法审判制度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消费者举证成本的差异,其中美国、日本消费者的绝对举证成本居高不下,德国和我国则较低.但与可获得的赔偿相比较,消费者的相对举证成本则是日本最高,我国次之,德国再次之,美国最低.  相似文献   

4.
反垄断法通过维护市场有效竞争来达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终目的。通过民事诉讼途经由消费者直接向法院主张权利救济并以此遏制垄断行为,已成为现代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消费者提起民事诉讼和获得损害赔偿的司法救济制度也应运而生,然而,我国现存的垄断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尚欠缺与之匹配的方案。对消费者起诉资格的模糊认识、对适宜处理"小额多数"群体性诉讼的压制、以及消费者所长期面临的举证困难和损害赔偿的不足使得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依旧前景暗淡。  相似文献   

5.
3月14日下午,时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召开"常见消费者维权案件特点及建议"新闻通报会。这次新闻通报会除了媒体记者外,还邀请了20多位来石景山司法局苹果园司法所及苹果园街道各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直接面向基层群众进行新闻发布,正面回应司法需求。通报会上,该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宋颖通报了近一年来该院审理的涉消费者维权案件的特点以及产生消费者维权纠纷的主要情形,并着重指出目前消费者维权存在着诉讼对象选择障碍、举证障碍以及维权成本障碍。为解决消费者维权中存在的各  相似文献   

6.
产品责任诉讼就其性质是一种民事诉讼,而作为民事诉讼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谁主张权利,谁提供证据。在产品责任诉讼中,消费者若想主张权利,也必须就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即消费者必须承担举证责任。产品责任诉讼中消费者的举证责任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举证的范围;二是如何进行举证。笔者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由于没有规范的二审举证制度,实践中在二审阶段的举证情况无章、无序,建立一个规范化的二审举证制度对实现二审的功能是有益和必要的。法庭不必成为举证的主体,案件的程序事实和实体事实均是举证证明的内容,二审举证制度应标准明确、详略得当、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举证时效制度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界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举证时效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诠释和论辩,不能从立法角度将举证时效列入法条而建立起我国的举证时效制度,导致法理上的不统一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执法不严也就成为必然。因此,有必要对举证时效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期迅速建立起我国的举证时效制度。本文试从现行举证时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结合有关法律制度,初步提出创设我国举证时效制度基本框架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李丹 《当代法学》2023,(6):75-85
通过对算法歧视消费者司法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现行法律规定中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在确认算法责任承担者上存在结构性失位问题,由此导致相关规定不能成为规制算法歧视消费者的有效工具;消费者对于算法歧视的举证能力不足和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低下导致维权期望普遍落空;作为裁判者的法院在理解与适用法律上存在的不合理性也传导至算法歧视消费者的规制效果上。构建算法歧视消费者的责任认定框架,应区分算法歧视消费者的具体场景,在算法的人为干预场景中坚持过错推定原则立场,在算法自动化决策场景中提倡无过错责任原则,区分标准要素中因果关系的成立关系与范围关系。同时,加强对算法服务经营者的引导管理,提升算法歧视消费者司法裁判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汽车质量纠纷案件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有关举证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客观无法举证的归责、鉴定结论的采信、汽车三包规定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1.
公用产品定价中形成了价格节节攀升的常态。完善《价格法》等相关法律,强化公用企业信息披露义务与成本举证义务,打破公用产品价格形成中信息与权力的不对称,控制行业垄断,打造强有力的消费者协会是合理配置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沈木珠 《法学杂志》2013,34(5):88-96
中国特保机制是我国入世法律文件确立的,自我国入世之日起对我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十多年来,特保措施成为美国、印度、欧盟等 WTO 成员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新手段。中美轮胎特保案在"快速增长"、"重要原因"与因果关系问题上存在激烈争论,最终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均作出了完全不利于中国的裁决。中国特保机制即将期满而成为历史,然而中美轮胎特保案中我方未能充分举证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汲取。中国日后若要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获胜,就必须充分举证以支持自己的主张。中美轮胎特保案我方的败诉,既给我们以教训,更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价值目标上,举证时限制度不仅偏离实体公正,而且不可能真正提高诉讼效率,同时也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程序正义.大陆法系国家几乎找不到类似中国举证时限的立法体例,英美法系国家有举证时限,但其是以陪审制和漫长、充分的证据开示为依托的,且设立举证时限、证据开示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提高效率,而是发现真实,破除"竞技论"的弊端.如果说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是属于外国制度的大胆引入,那么,忽视了其制度背景和功能实质的移植是难以达到立法目的的.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承担着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和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等具体工作任务,还发挥着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当前我国当事人主义的刑事审判方式下,审判人员以居中裁判为主,公诉人承担着当庭举证的责任,办案质量和举证效果直接影响能否被告人定罪判刑。由此可见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成为公诉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公诉人的举证又成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工作的核心。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正确认识和重视公诉人举证活动的重大意义和“胜诉”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法庭上进行举证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新举措。但是在试行这一举证方式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多媒体举证的适用时间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在法庭开庭审判的阶段才会出现检控方与被告人方出示证据,进行举证、质证的行为。因此,多媒体举证也应限于这一时间段内。在此之前,控辩双方没有互相对质的机会,也无需一方向另一方出示证据,①当然不存在多媒体举证的问题。对此,现在没有争议。但在运用多媒体举证的研究宣传中,需要澄清证据展示与法庭举证…  相似文献   

16.
在医疗侵权诉讼中,《侵权责任法》确定对医疗机构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患者对医疗机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而医学之专业性导致患者"先天性"的举证困难。为了平衡医患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唯有通过影响法官心证的诉讼证明手段,才能辅助在举证能力上处于弱势的患者。表见证明规则能够通过增强法官事实认定的心证,促使医患双方在医疗侵权诉讼下地位达到平等。  相似文献   

17.
首创汽车销售适用双倍赔偿 去年3·15前夕,周瑞生在审理一例因购买汽车而引发的赔偿案中,大胆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成为因汽车消费存在欺诈而适用消法双倍赔偿的全国首例。  相似文献   

18.
人物     
任正非:狼行天下最近因为华为"辞职门"事件,一向低调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成为一个焦点人物。今年63岁的任正非是中国目前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他创办的华为公司已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15日,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对一起因汽车质量问题引发的汽车更换纠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法院依据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判令销售商为车主更换相近系列新车一辆。此案不仅是江苏首例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整车更换"的案件,  相似文献   

20.
李立娟 《法人》2015,(1):62-63
如何打破目前汽车销售中最核心的三种制度:总销售代理制度、独家许可制度、区域销售代理制度,成为打破反垄断僵局的突破点2015年1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实施。该《意见》由十部委于2014年9月发布,其中明确要求规范汽车维修售后服务市场,打破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汽车维修技术和配件渠道的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对打破4S店汽车配件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