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被誉为一大制度创新.然而事实上,专家辅助人的身影在刑事程序中早已出现.他们由当事人聘请,在一些社会影响大、争议不断的案件中,监督、见证侦查机关的鉴定过程,成功地化解了当事人不满,避免了重复鉴定.而当前法律仅规定专家辅助人在庭审阶段,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应该说,该制度的功能是有限的.因此,在职权鉴定格局无法更改的既定条件下,相关法律需回应司法实践,扩大专家辅助人参与的阶段与权限,使其提前介入侦查机关展开的部分重大案件的鉴定程序中,方能有效解决鉴定争议,节约诉讼资源、提高办案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刑事重复鉴定制度在实践运作中弊端丛生,且并未因相关法律变革而有实质性改变。在当前,刑事重复鉴定主要集中在死因鉴定、损伤程度鉴定等法医学领域,且大多发生于侦查或初查阶段的鉴定中。其持续时间长、鉴定次数多、耗财费时。适当的重复鉴定可实现当事人之诉权,有利事实查明;然而过度重复鉴定,却削弱了刑事鉴定的信誉、颠覆了程序定纷止争的功能、给当事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各种压力。面对刑事重复鉴定的诸多问题,需结合实践中的有益经验,通过变革刑事鉴定制度,重塑鉴定公信力,进而提高鉴定意见的采信度。  相似文献   

3.
鉴定意见作为证据具有可替代性,当事人(控辩)双方因其于自己的利益不利时常对此发生争议,而解决其争议的方式因没有较为稳定的机制约束,在立法、理论与实践中呈现出较大的任意性,鉴定意见争议的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造鉴定纠纷的机器。鉴定意见争议的解决机制应当是在预防纠纷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的以分流为主、以递进作为补充的有序、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争议评审是"在工程开始或进行中,由当事人选择独立的评审专家,就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及时提出解决建议或者作出决定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它可以及时化解小争议,防止争议扩大造成工程拖延、损失和浪费"。②该制度起源于美国,被引入中国后,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显现出快速发展的迹象。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争议评审的上位概念——ADR(非诉讼争端解决方式),明确争议评审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第二部分对国际相关制度的代表——DAB进行简述,使读者了解基本情况。第三、四部分为本文重点。第三部分对我国引入争议评审制度的历程进行梳理,并以此为线索,解读和分析现状;第四部分以北仲版的《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为优秀代表,尝试提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民事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与为法院提供司法鉴定意见的社会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就相关鉴定问题频起纷争,一度还衍生出暴力事件.追根溯源,鉴定纠纷起源于民事司法,是民事庭审的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功能失灵与民事纠纷的案件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诱导的结果.然而,国家提供的公力救济与当事人寻求的私力救济皆证明,脱离原审法院的鉴定纠纷解决机制,事实上都进退维谷,而且促使鉴定纠纷扩大化.鉴定纠纷不单反映民事司法问题与鉴定技术问题,它也是当事人双方深层社会矛盾的表现.所以,国家应对鉴定纠纷,就应树立"复合解决/治理"的理念与体系,但关键在于实现民事司法解决鉴定争议的制度功能;同时,基于当事人强烈的制度需求,国家也应重塑合理可行的鉴定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饱受争议的司法精神病鉴定相比其他类鉴定项目较为特殊,鉴定意见决定了当事人的责任能力、受审能力、证人的作证能力、妇女的性自卫能力、罪犯的服刑能力等,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对案件的影响较大。然而鉴定本身缺乏实验数据支持的学科特点,以及依靠文证材料的鉴定方法,很容易导致当事人对鉴定的怀疑和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尝试将具有形式公开、当事人参与等特点的听证制度引入该领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建全新的听证制度和程序,以保证在鉴定意见出具之前双方当事人能够充分陈述、举证、质证、阐述争点、行使辩论,对个人主张负举证、说服责任,在参与、监督鉴定的过程中消除疑惑、争议,更能理解鉴定意见的得出。  相似文献   

7.
人身伤害案件被害人的死因鉴定,轻则涉及被告人的量刑,重则事关案件的定性。而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刑事被害人的死因鉴定意见是建立在推断的基础之上,且其推断不具有排他性,经不起推敲,往往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与处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司法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升死因鉴定的证明力和法医学鉴定意见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陈如超 《北方法学》2014,(1):91-100
在中国刑事程序中,涉鉴上访现象频频发生,且相对集中于死亡原因、损伤程度等法医鉴定领域,它被当事人视为不满公安、司法机关鉴定意见时最常见的诉讼外救济措施和抗争策略。然而,涉鉴上访,尤其是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多头上访等形式,却颠覆了程序自治,使案件争议久拖不决,司法权威一落千丈。涉鉴上访存在的众多问题在实践中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目前却亟须国家重点治理,其核心措施在于建立"过程导向信任"的鉴定机制,利用程序的开放性与主体的多方参与性,吸纳与化解当事人对鉴定过程与结果的不满;将当事人上访作为例外的"底限救济"权。  相似文献   

9.
证券争议属于民商事争议,当事人除可以自行协商解决、经由调解解决、法院诉讼外,亦可由仲裁机构以仲裁方式解决。与调解和诉讼形式相比,证券仲裁具备专业、高效、经济等特点。美国是现代证券仲裁的发源地,证券仲裁有近18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解决证券争议的主要方式。就中国现状而言,对世界上比较完善的美国证券仲裁制度进行整体性研究,借鉴其合理制度,不但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意见是司法鉴定人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的个人认识和判断,不仅受到仪器设备、鉴定方法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会受到司法鉴定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同一专门性问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鉴定意见,其可靠性和科学性也无可避免会受到当事人的质疑。通过对司法鉴定的属性、可诉性的审判实践、法理上的分析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对一些法律行为的可诉性规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找司法鉴定意见是否可诉的答案以及司法鉴定意见争议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潘广俊 《证据科学》2012,20(5):578-584
司法鉴定争议是指对司法鉴定意见存在争议引起的纠纷。本文侧重从司法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四个评价维度切入,提出重新司法鉴定、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司法鉴定专家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结合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实践,介绍了通过建立司法鉴定投诉处理工作、司法鉴定机构受理司法鉴定委托、重大鉴定事项报告、司法鉴定专家咨询、推进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四项机制,来解决或减少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意见的异议。  相似文献   

12.
高兰英  宋志国 《法学杂志》2012,33(4):110-114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往来的加强,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随之激增,在诉讼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争议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仲裁以其优势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专业性、高效性、秘密性、灵活性、国际性等特点与解决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的各种要求完全可以契合。但是,必须提高争议当事人运用仲裁解决争议的意识,指引当事人选择适当的仲裁机构,完善我国有关仲裁的法律规定,加强仲裁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的轰动案件引发人们对于鉴定意见可靠性、可信性问题的思考。作为证据制度的司法鉴定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基础和保障,必须符合客观可靠、公正可信的基本要求。而有关保障鉴定意见可靠性和可信性基本要求的证据规则却在修改后的刑事程序中依旧缺失,因此,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后续立法应当完成从注重职权便利的需要到重视权利保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由仲裁、快速仲裁、调解和专家鉴定等程序构成,主要面向知识产权类纠纷,其在程序启动、争议处理者选定、程序措施和期限设定等方面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体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便捷性和对于争议解决成本的控制,并为处理此类纠纷中较为突出的技术性、保密性问题进行了特殊的程序安排。相关规则设计对于中国争议解决机构处理知识产权类案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保险管理的基础,也是解决工伤保险纠纷的关键。然而在当前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和诉讼制度中,特别是证据制度的完善,效力先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在诉讼过程中因当事人不服而面临司法审查的窘境。分析了劳动能力鉴定的本质特征,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施立栋 《财经法学》2021,(2):135-149
行政争议的中立评估机制是指由具备专门解纷知识的中立评估员对纠纷进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渠道的审理前景进行预测的一种制度。它能在降低当事人过高的解纷期望、促成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克服评估式调解的弊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亟待引入我国行政争议解决领域之中。中立评估机制处于合意型行政争议解决机制与决定型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7.
程城 《法制与社会》2014,(3):295-296
近年来,刑事错案频频发生,这对当事人及其家人来说犹如一场噩梦,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且降低了司法公信力。而新刑诉法的出台,将八种刑事证据中的"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并明确规定了鉴定人必须以证人的身份出庭作证,这既有助于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与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又有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有效扼制。至此,笔者根据自身所学,并结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在扼制刑事冤假错案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有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纠防。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的专家辅助人制度,将其适用范围限定在了庭审阶段。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诉讼中的鉴定争议大都集中于初查或侦查阶段,因此部分侦查机关已将该制度应用于侦查阶段的鉴定程序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看来,仅仅在庭审阶段建立专家辅助人,必然存在较多局限,而侦查阶段的鉴定程序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势必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立法应根据诉讼实践,对目前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完善,以建立合理可行的侦查阶段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在解决鉴定意见争议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但理论与实务界,对于专家委员会的设立目的、职能权限乃至组成人员资质等方面均存在分歧,以致引发了人们对于专家委员会存在必要性与合理性的质疑。本文即对这一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机制展开研究,从该制度的产生渊源、各地的相关规定入手,从现状、存在必要性、发展困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对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改进完善提出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刑事法定代理人制度的适用□庞华玲刑事法定代理人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其重要意义在于解决未成年当事人或者其他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当事人不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问题。从司法机关办案的角度而言,刑事法定代理人在行使诉讼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配合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