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我国刑法和保险法基本原理,参照相关司法解释,从保险诈骗罪既遂的刑法规定和证据认定上试作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杜华 《法制与社会》2011,(28):75-76
刑法理论界及司法实践部门对盗窃存单后提款行为的定性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关于认定为盗窃罪和诈骗罪的争议,本文拟从行为关系、真实受害者、司法解释和《刑法》规定的角度探求该种行为的定性。  相似文献   

3.
《法庭内外》2011,(6):F0002-F0002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诈骗罪量刑标准 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开始施行。针对电信诈骗行为查处难、取证难,诈骗数额往往难以查清的实际,根据刑法总则有关犯罪未遂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刑法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李希慧刑法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针对审判、检察工作或者联合对审判和检察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对刑法规定含义所作的阐明。刑法司法解释是一种有权解释,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得到适用。本文拟就刑法司法...  相似文献   

5.
保险诈骗行为侵害了保险人的权益,对保险秩序造成危害,是一种特殊的诈骗行为。由于保险索赔存在核赔环节,因此保险诈骗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不一定能够实现,可能由于保险诈骗行为被识破而无法获得保险金,从而导致了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的争议。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其争议的根源是人们对保险诈骗罪性质的不同认识,即保险诈骗罪究竟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从我国刑法、相关司法解释关于保险诈骗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中的保险诈骗罪属于结果犯,存在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6.
保险诈骗罪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诈骗罪是修订后刑法规定的新罪名。由于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本罪在具体适用中产生了一些争议。本文择其中三个问题试作探讨。   一、本罪的立法欠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了保险诈骗罪的5种典型表现,其中第四、五项是指:(1)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2)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依保险理论,无危险则无保险,但危险的发生只能具有可能性,而且,这种危险对被保险人来说,必须是非故意的。①如果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  相似文献   

7.
司法信箱     
没有公布废止的司法解释是否长期有效?编辑同志: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6日针对1979年刑法作出了《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运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犯罪中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和哪些犯罪情形属情节特别严重等均作出了具体解释,但1997年刑法修改至今已5年多,最高人民法院既没有废止该司法解释,也没有针对修改后刑法关于诈骗罪作出新的司法解释。江西省高级法院针对数额认定已于1998年11月9日作出了具体规定,因此,1997年刑法实施后审理1997年以前的诈骗犯罪,对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如何认定有了依据,但对“情节特别严重”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刑法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探讨吴在存关于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原则关于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原则,我国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原则,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1)不超越立法的原则。即任何刑法司法解...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刑法》第193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这是刑法新增加的一个罪名。这类犯罪近年来的发案数量不断上升,诈骗金额往往很大。刑法明确地规定了贷款诈骗罪,为惩治贷款诈骗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贷款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中有关问题作以初步探讨。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特征如下:1、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双重的。一方面侵犯了国家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侵犯了国家对贷款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0.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任务和权限李记华刑法司法解释是指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在适用刑法过程中,对具体应用刑法的有关问题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答和说明。刑法司法解释作为联结刑法规范与刑法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简述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10月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增设了金融诈骗犯罪一节,将金融领域内一些特殊的诈骗行为从原来修订前《刑法》中规定的诈骗罪中分立出来。如《刑法》第194条规定的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使其在犯罪对象、犯罪所侵害的客体以及犯罪的客观表现上都有别于《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并规定了不同于诈骗罪的处罚量刑标准,这对于进一步完备我国的刑事立法,用刑事制裁的手段保护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严惩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刑法》第194条规定的犯罪与普通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司法解释从属于刑法规范的属性决定了刑法司法解释没有独立的时间效力,其所谓的时间效力全面从属于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司法解释也没有独立的生效和失效时间,二者皆依附于刑法条文的生效于失效时间而定;对刑法司法解释不存在谈论溯及力之有无的问题,根据"两高"《关于刑法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不能得出刑法司法解释具有溯及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梁平 《中国检察官》2007,(11):15-17
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及相关立法的变化,在1997年新刑法中将信用卡诈骗罪纳入刑法典中,信用卡诈骗罪从传统的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被单独列为一个新的罪名,本文探讨了在实践中如何认定信用卡诈骗罪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戴慈 《法制与社会》2011,(21):81+85-81,85
河南农民偷逃天价过路费案引发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一片热议,至今本案终审判决仍未落定。本案法律适用争论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地位及合法性问题;二是本案罪数形态问题。争议的司法解释属于立法机关授权司法机关进行的解释,地位相当于立法解释,且与《刑法修正案(七)》并不冲突,仍然有效。本案犯罪事实符合诈骗罪的基本构造和构成要件,在罪数形态上为牵连犯,处断上应采从一重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新刑法第192条增设了集资诈骗罪,为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集资诈骗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这对于维护金融管理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新刑法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就集资诈骗罪若干问题作些粗浅探析。一、集资诈骗罪的构成按照新刑法的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使用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用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为诈骗罪的主体。 单位能否成为诈骗罪的主体,刑法未作规定,而在刑法理论界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传统刑法理论不承认单位可以构成犯罪,自然也就从根本上否定单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刑法司法解释制度很不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解释主体的混乱和不一,就是其中一个颇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规定,在我国,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才享有司法解释权。对此,刑法司法解释权当然不能例外。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不仅有“两高”单独或联合制发的刑法司法解释,而且还出现了它们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等依法不具有司法解释权的机关联合制发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第3章规定了8种金融诈骗犯罪和合同诈骗犯罪。但刑法对这些犯罪的犯罪构成的规定并不统一,如刑法对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都规定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对票据诈骗等其他金融诈骗犯罪,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是否意味着其他金融诈骗犯罪不要求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其构成要件?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是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非法占有目的的涵义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同于私法中所有权权能之一的占有,它是指向物的所有权的,是对物的全面的控制和支配,包括了…  相似文献   

19.
经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植慧敏覃静芝近年来,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修订后的刑法在第二百二十四条单独列出了经济合同诈骗罪,以弥补原刑法在这方面规定的不足。本文拟对经济合同诈骗罪作一粗浅的探讨。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相似文献   

20.
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基本构造由欺诈行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被害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失去控制的财产数额较大这四个方面构成。相应地.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就应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被害人并未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第二种形式为,虽然被害人基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失去对财产的控制.但该失控财产的数额并未达到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标准。由此,诈骗罪基本犯既遂与未遂形态的区分标准应当为失控加数额较大说。1996年关于诈骗罪的司法解释对于诈骗罪基本犯既遂与未遂形态的区分标准采取的是“占有说”。这并不恰当。2011年关于诈骗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中没有涉及诈骗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态.对这一缺憾有待于在未来的司法解释中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