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增多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中国群体性事件逐渐凸显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非直接群体性利益冲突折射出部分群体在利益格局变迁中产生利益相对剥夺感.并逐步对物质利益分配的不满转向对社会公平价值的怀疑.直接消弱统治"合法性"基础.从直接利益冲突到非直接利益冲突的转变,表明冲突内涵和类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现代社会的不公平感是导致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主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
非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高擎公平大旗介入社会冲突,此种道德行为客观上加剧了转型时期人们的伦理不安全感。消解非直接利益冲突,应正视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现实,进一步确立相应的价值标准,解决伦理主体的公共参与,辨析工具性与目的性的二重性,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民心资源是中共执政的重要资源,利益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转型时期,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频发显现民心资源的某种不足,这与利益单元个体化、利益需求切割性研判、利益实现合法性障碍及利益共享价值链断裂有很大关联,因而,要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导向,构造公正合理的政治参与激励机制,完善具有包容性的共享利益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权利保障体系.进一步使执政民心资源建构于客观合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频频发生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凸显了我国公民社会的缺失,因此,着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公民意识,是有效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公民组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等来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学理论》2010,(27):69-71
近年来,"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对"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本身以及"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主体的特征等进行研究,提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新形态,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政治、行政、社会等体制性弊端日积月累的必然产物.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高度分化所导致的“相对剥夺感”、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权利贫困”、公共权力异化和政府治理能力滞后所导致的“合法性危机”以及公民社会发育不良所导致的“公共空间萎缩”.  相似文献   

7.
以政党制度创新促进政党政治和谐,必须创新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政党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解决矛盾争端的沟通对话机制、经贸合作机制、学习交流机制,促进对外党际关系的和谐;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新政治协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参政议政制度,促进国内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和谐;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用制度健全党的领导,推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促进党政关系的和谐;创新政治参与制度与协调对话制度,用制度规范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等,使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的化解机制等,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政治建设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开发了党执政的民心资源;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创立了许多法律,开发了党执政的制度资源;赋予党的领导新的内涵,初步实现了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换,开发了党执政的体制资源。其所蕴涵的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产生同转型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有密切联系,其危害十分严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规范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对策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纳入制度化体系;加强政府官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防范政策失误;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制度化参与意识和能力;依法坚决打击严重危害政府权威、法律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非制度化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腐败与权力主体在利益冲突中不中立、甚至直接成为利益冲突的一方有密切关系。由于非公共利益的驱动,权力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摆脱监督和规范,从而形成腐败的温床。防范利益冲突,避免政府直接成为利益冲突的一方。应当坚持服从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利益、尊重私人利益三项基本原则。回避利益冲突,确保政府在各方利益冲突中保持中立,应当坚持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三项基本原则。应当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强党纪政纪监督、强化人大监督、严肃行政诉讼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冲突防范与回避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益冲突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公共角色承担的公共职责之间的冲突,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被认为是预防腐败的有效制度安排。当前高等院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正面临着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缺乏利益冲突风险评估、缺乏独立审查和监督利益冲突机构、文化缺失等困境。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新领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要明确界定与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职责产生冲突的私人利益的类型和行为,合理介入教职员工的个人生活;制定科学的利益冲突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有效性;在国家层面建立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法规,完善整合现有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加强综合配套措施,完善利益冲突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廉政建设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利益观教育则是从思想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加强利益观教育,有助于增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反腐败的效果。利益观教育是上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观教育体制机制,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运用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防止利益冲突法是国家为了厘清公益与私利的界限,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防止公职人员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或以职谋私),保证其廉洁从政的法律规范。美国是防止利益冲突立法较早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国家。美国成功的秘诀是:法律可操作性强,监督有效、到位,相关配套制度完备。虽然我国在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停留在党纪政纪层面,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和威慑力。我国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设计粗糙,可操作性差,加之监督不力,相关制度不完善,因此,成效甚微。为了有效遏制和预防腐败,我国应当尽早出台《防止利益冲突法》,同时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如《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政务公开法》、《行政程序法》、《新闻法》等。  相似文献   

14.
部门行政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即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过程。部门利益是部门行政的内在根源。从对公共利益的占有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看,部门行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利益驱动阶段、利益攫取阶段和利益定型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和利益法制化三个环节。从利益冲突角度来分析部门行政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深入理解部门内集体腐败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新制度主义认为,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的建立健全依靠文化的滋养。廉洁从政权力观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理论前提,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基础内容,对廉政制度的信仰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有力执行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必须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前提性、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来对待和推进。  相似文献   

16.
OECD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管理和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设计了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包括指导功能模块,其要素是行为规范价值和职业发展等;管理功能模块,其要素是管理机构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环境等;控制功能模块,其要素是法律框架和公众参与等。伦理工程是一个综合体系,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的合力。科学借鉴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实现源头防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国家滋生腐败的主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法是国家为了避免公职人员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从而厘清公权与私利的界限,保证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法律规范;它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我国出台防止利益冲突法是解决现行防腐败制度不尽人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遏制当前腐败易发多发势头的必要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恢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是我国政府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8.
Local government managers are described as key particip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local cooperation, but the interests of city councils in this process have gone largely unstudied. Here,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council-manager relations in interlocal public service cooperation. Three propositions identify areas of shared council-manager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ity council members is used to assess each proposition. While interlocal partnership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anagerial activity, council members take an interest in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agreement assessment. Managers, on the other hand,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ducation. The evidence refines assumptions about council-manager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 agreements, with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produces new value conflicts in public governance. The police force is a public organization directly confronted with these changes.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nflicts in daily police practice or of the coping strategies us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lor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conflic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within the police force by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on social media use 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literature on value conflicts and by conducting a case study within the Dutch police.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first, a growing emphasis on conflicts related to the values that are strongly embedded in social media use—specifically, conflict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participation and between transparency and lawfulness. Second, although dynamic coping strategies were expected,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olice often use a conservative coping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se rapid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