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几经反复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以苏共二十七大为新的起点,一年多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进展。尽管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很大,苏联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人注意。  相似文献   

3.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以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提出改革干部体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此后,人们对此议论颇多,主要倾向看来是贬多于褒。西方学者认为,这项改革是赫鲁晓夫的重大失策,因为它引起各级干部的强烈反对,最后导致赫鲁晓夫本人的下台。苏联国内对这项改革也是根本否定,很快就加以废除,而且至今未曾肯定它有任何积极意义。然而今天,当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时候,我们却有必要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从中吸取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批判其错误的、消极的内容。这样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努力,并借此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纵观苏联70年的建军史,无论是从横向上看,还是从纵向上看,它都是一部充满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守旧的军事改革史。本文将主要研究二次大战后苏联的两次军事改革:一是曾被苏军称之为飞跃和质变的50年代的军事革命;另一是目前苏联全面改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改革。而作为这两次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他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某些看法和做法惊人地相似。可以认为,戈尔巴乔夫今天的军事改革是做着30年前赫鲁晓夫要做,但未能成功的事情。所以对比不同时代军事改革的动因与效果,对研究苏联军事战略,对深刻认识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7.
自60年代下半期起,苏联的革新与保守力量之间展开了又一轮生死较量。当时冲突的主题:是要继续推进赫鲁晓夫时期实际上已经开始的改革,还是使之倒转?1.冲决罗网就象少男少女们憧憬幸福的未来,未臻成熟的社会形态,也常常会做出这般那般关于未来的美好的梦。尤其当传统的桎梏开始冰释,出现了那么一线变革生机的时候,便有了关于改革的各种各样的梦。60年代的苏联改革家们就曾做过这样的梦。当时,他们期望:在不触动传统政治制度和意识方法的情况下,能使经济得到改造;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与新的经济机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能使改革在二、三年的短时间内取  相似文献   

8.
农业问题历来是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关心的焦点之一,光在苏联时期农业体制先后就经历了五次改革。第一次是在列宁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农奴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第二次是斯大林搞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第三次是赫鲁晓夫加强农业投入,开垦处女地和改组农业管理。第四次是勃列日涅  相似文献   

9.
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根据苏共中央全会的决议,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法令,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彻底改组。这次改组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很少涉及到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是用一种行政管理方法(地区管理)代替另一种行政管理方法(部门管理),并没有触动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本身。改组后不久,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严重起来,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把下放的权力重新再集中到中央。接着人们开始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苏共22大成为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12.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接管苏联经济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9%以上。18年后,他给安德罗波夫留下了毫无活力的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工业生产的下降也很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1964年)增长率为7.3%,但到1982年增长率下降到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农业部门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情况也是如此:投资比率的急剧下降对整个苏联经济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在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14.
苏联行政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发展,从1917年10月革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七十年的复杂变化。它们的历史与现状,趋势与改革,以及其中值得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是本文要涉及的内容。一、苏联行政管理机构变化的总趋势苏联政府机构包括部长会议及其领导下的各联盟部、各联盟兼共和国部、各全联盟国家委员会和联盟兼共和国委员会,以及部长会议所属的其他机关。  相似文献   

15.
政治期页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11试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16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111戈尔巴乔夫的第一年:建立权力和权威(续)117苏联的政治发展和机关人员的素养122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135苏联部的职能管理局介绍131南斯拉夫现行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和睦相133 处的纽带21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28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212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216苏联等国行政法制建设及其对国家管理的220 作用论苏共在管理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225 作用-苏联的检察机关2 3…  相似文献   

16.
1954年,为解决粮食问题,赫鲁晓夫在中亚、西伯利亚、北高加索、乌拉尔等地发起垦荒运动。该运动是苏联、更是中亚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垦荒对中亚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进程、现代化进程乃至地缘政治方面都带来深刻后果。中亚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受益,现代化进程加快;同时,垦荒也提高了中亚各共和国在苏联的地位,在中苏关系从友好走向对抗的过程中,垦荒在客观上具有地缘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建国的六十多年里,一直比较注意引进国外的智力和先进技术。由于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世界上只有一个单独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包围之中,因此苏联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任务,在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效果;也有失败的教训,走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兔的弯路。苏联的智力和先进技术的派出,则主要是二次大战以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后开始的。其派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苏联智力和技术的派出,既有控制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以与美国争霸的战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前政权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陆续开始搞经济改革,但收效不大,反对派趁机兴风作浪,最终导致政权更迭。新政权原想在短期内在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方面有较大起色。但是,东欧各国除了政权、意识形态、街道和党派名称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外,经济毫无起色,经济转轨,尤其是国营企业转轨缓慢。这一现象引起一些学者的思索。波兰学者库兹明斯基认为,尽管新政权决心彻底改革经济制度,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经济关系。但是,迄今东欧传统的国营企业变化不大。妨碍国营企业转轨的障碍之一是企业内外旧的经济管理模式仍在起作用,新的、接近西方的那一套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库兹明斯基指的企业旧经济管理体制与西方经济管理体制之间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企业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古关系是冷战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国家关系之一。厘清该时期苏古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双方关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古巴革命胜利后为何舍弃美国而选择苏联,以及苏联采取哪些措施赢得了古巴的追随等问题,而且对认识和把握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苏古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处理好苏古关系中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因素是推动苏古关系发展的重要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年赫鲁晓夫在谈到赶超西方时,他曾预言有一天苏联也会出现交通拥挤。50年代末期,苏联每年生产的汽车不到10万辆,相当于美国1910年前的产量。行驶在莫斯科宽广大道上的车辆,绝大部分是官员们乘坐的。但是从那以后,俄国人已进入了汽车时代。去年轿车的产量达到150万辆,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