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重庆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重庆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同时,重庆人文精神又与重庆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因此,重庆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人文的概括,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是3200万重庆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的显示。我认为可以用“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来对重庆人文精神作初步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人人重庆”是重庆的形象标志。那么,“人人重庆”的人文意蕴何在呢? 它彰显了重庆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特有的人文基因。据《重庆通史》记载,秦灭巴蜀以后。迁“秦氏万家”入巴蜀,汉族民众陆续移居巴渝地区;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壮举被定格在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今日百万三峡大移民更以其“爱国、奉献、创业、协作”的精神彪炳史册。移民城市最显著的人文基因便是渴望交往,因此重庆成为世所瞩目的“桥梁之都”:渴望开放,因此重庆近百年来有开埠时期、战时首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次大的开放;渴望学习,吸收他人之长以补已之短。兼收并蓄成为移民城市特有的秉赋。“人人重庆”之“兼收并蓄”的人文意蕴,昭示了重庆将以开放的姿态成就时代的伟业。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2):121-121
韩语同汉语一样,“新村”是“新”和“村”两个词合成的一个词语。“新”意味着新的东西,也有光明的意思;“村”是地域基本单位,指韩国农民生活的共同体,也有公司的意思,包括农村和城市里很广阔的空间,即地域社会的一个单元。新村运动就是让这样的生活共同体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干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村庄与城市在地域景观的最大区别在于形态的巨大反差:城市中的环境有着众多人为因素,而村庄生态环境更多表现为“原生态”。  相似文献   

5.
6月15日,在城市发展与环保中德高层论坛上,市委书记薄熙来在致辞时说,重庆是一座山城,被艺术家称为“一座站立着的城市”;她又是一座建在中国黄金水道长江边上的城市;一座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一座有57所高校,65万大学在校生,500万中小学生的尊师重教的城市;还是中国在地域广袤的中西部的直辖市。这样一个江城,山城,人口众多、快速发展的城市,正处于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就更显重要。重庆人正在为自己的城市提出新的目标,比如要建成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畅通城市,要建成节能城市、智能城市、森林城市,还要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建成诚信之城。德国很多方面都值得学习、借鉴,这对重庆建成一座21世纪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庆人是中国人的组成部分,重庆人文精神必然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人文精神作为特定文化的精髓,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将赋予不同地域的人以特定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讨论重庆人文精神.并试图给“重庆人文精神”以特定的含义,那么,关键在于把握重庆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个性特征,以提炼出足以反映重庆人内在特质整体面貌的、有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人们在实践和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奉献精神、性格特征、人文素养等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地区道德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地区形象体现。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推动整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培育大众的人文精神是培育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根基。我们要切实加强市民人文教育,特别要重视培育重庆市民大众化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推动重庆大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中共长治市委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龙头”,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建设“山水园林文化型大城市”为重点,开展了声势浩大、扎实有效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一、搞好定位,制定规划,建立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新机制在创建中,长治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挖掘文化底蕴,体现地域特色;塑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创建个性城市”的创建工作总体思路,并围绕这一思路制订了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  相似文献   

9.
刚直辖时,重庆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5年来,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等环境整治工程,重庆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成为全国目前唯一获得“生态中国城市奖”的省级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2000,(9)
刘晓英在2000年第5期《理论探讨》撰文指出,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根植于人文世界;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形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的,是具体而开放的。走进活的生活之根,并以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哲学的语言方式,而根性语言以其“玄览…  相似文献   

11.
黄佳渝 《当代党员》2008,(12):53-55
在经济学家眼里,重庆很“大”,也很“小”、“大”是指重庆面积大、人口多、管辖区县多;“小”是指重庆的行政成本在全国31个备区市中最低重庆的在职财政供养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为1:55,按全国1:40平均水平计算,重庆每年可少支出人头经费约1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纵观1950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发展历程,“多中心、组团式”是一直延续并倡导的城市结构形态。这一城市结构形态,顺应重庆城市发展自然条件,在组团内具有均衡居住、就业、生活、游憩等功能,既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兼顾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世界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党员》2010,(4):1-1
民生工程,重庆当前有四大重点:一是为老百姓种树,绿化巴渝大地,建设“森林重庆”,今年要造林500万亩;二是为农民挣钱,举全市之力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年内让“两翼”95%的贫困农户增收万元;三是为城市居民盖房。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今年先建500万平方米;四是为千家万户改善生活环境,抓好城市改造。对这四大民生工程,市委书记薄熙来在部署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时专门强调。“眼下就要立即启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党员》2006,(9):68-68
全市公选千名党员当“村官”;农民工落户主城文化程度降为高中;重庆港口“三港合一”;重庆将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新建15个创业基地为民企创业“开路”;重庆打造11个创意产业载体;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幅略高于全国;50年一遇特大旱灾考验重庆;全市换届工作会议提出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5.
所谓“城中村”,是指由于地域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被城市高楼大厦“圈挡”在城市之中的村落。其主要特征是在地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其经济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保持着农村的模式,大多具有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状况差等特点。“城中村”的存在,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较难解决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军  陈思 《当代党员》2023,(22):7-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重庆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红岩精神是英雄之城的坚挺脊梁,是闪亮的精神坐标。围绕加快建设人文之城,只有让红岩精神成为重庆城市精神核心,守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魂,使其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方能塑造出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的独特气质品格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新知     
《当代党员》2011,(11):2-3
云端智能城市是重庆最近确立的一个新目标,其核心是“云端计划”。“云端计划”中的“云”指云计算,而“端”是指终端生产。  相似文献   

18.
艾新全  田姝 《当代党员》2009,(10):39-39
这一时期重庆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两次历史机遇,即1983年的计划单列和1992年的沿江开放城市。在对外关系上。重庆实施了“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对内关系上.重庆提出了“长江一线、西南一片”战略,促进了重庆的大发展、大繁荣。总的看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放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9.
博览链接     
“中国”一词,现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却不是这样,随着它所指的对象和时间不同,其含义也就有所不同。“国”字在我国古代当作“城”或“邦”解释,因此,“中国”一词也就成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当时就随所指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二是指天下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诸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七是指中原王朝。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严格地讲,我…  相似文献   

20.
在重庆,现在最时尚的口号是——生活向西。大渡口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符号象征,正在被放大。从一条街变成一座城,从城市灰瘤变成城市绿肺——这一番天翻地覆的升级换代,仰仗于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的三次“变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