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监督是权力存在的伴生物。回顾历史,早在中国封建社会,监督机构就相当庞大,在有的朝代堪称相当严密。但是,封建社会庞大的监督机构,并没有真正起到遏制腐败的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封建社会的监督机构貌视庞大,实则在封建皇权的控制之下,监督机构的监督权限实际是皇权延伸,是依附于皇权的,其自身并没有任何独立的监督权力。这种没有权力的监督,不  相似文献   

2.
汉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以及监督权的实施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集权、制衡与监督之间关系的基本特点.就总体而言,西汉在武帝之前,皇权与相权之间,是有制衡的;而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也是有制衡的;西汉的中央集权,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权力制衡的基础之上的.武帝削弱相权,首先是使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衡被消解了,遂使郡一级权力成为皇权的直接延伸.集权过度,导致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失效,由此造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失控,最终是国家对整个社会的失控.两汉以后的官制甚重制衡.首先是中央对地方的制衡,其特点是将地方的事权,不断收归中央.而制衡的另一方面,一是将相权不断分解,二是将中央各主管部门的事权不断分解.由分权制衡造成的制度上的形格势禁,的确达到了权力制衡的效果;而严密的监察制度,始能于有效的制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承波 《人民论坛》2013,(10):205-207
明清时期封建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新四民观开始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商人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晚清洋务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重商主义更是将商人作为振兴洋务的重要力量,绅商这一特殊群体登上历史舞台,把商人阶层的政治角色推向顶峰.可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商人阶层始终匍匐在强大的官权之下,无法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4.
公元 14至 15世纪之交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 ,封建社会的各种固有矛盾空前激化。在元末明初特定历史条件的推动下 ,朱元璋一手设计和建立了明王朝独具特色的极端君主专制的政治体系 ,此后 ,经历代皇帝不断地予以发展、完善和强化 ,形成了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结构。明王朝各个中枢权力机构以皇权为中心 ,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体系 ,其中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能自行其是。一  内阁与司礼监是明王朝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权力机构 ,两者在政治上功用不同 ,各有侧重 ,但都是君主巩固和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不可或缺的有力…  相似文献   

5.
《人大研究》2000,(1):23-23
第一,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正确有效地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只有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人大常委会开展调查研究,应把握好“三个性”:一是要注意调查选题(包括审议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皇权)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不受限制。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儒家"天命民心"、"圣人礼教"及士大夫"法与天下共"的思想观念以及谏诤制度、廷议制度、宰相制度等分别构成了对皇权的理论制约和制度制约。这套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无限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是专制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强大的皇权与专制传统是中国近代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正式拉开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大幕。中国监察体制发展历史悠久,当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能忽视这一本土资源。这一改革须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独立、非地方化的权力监察体系,在对监察官员权力的保障、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督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但也存在法治不足、过度依赖皇权、权力边界模糊等问题,值得我们今天镜鉴。当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要遵循统一化、独立化、非地方化、法治化、民主化原则,对监察机关自身也要实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8.
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专门机构的监督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创新的集合体.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创新不仅表现在创新原则、创新内涵上,而且表现在创新路径上.  相似文献   

9.
李成言 《人民论坛》2012,(30):22-23
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对儒家文化崇拜有加,但是没有批评性地继承和扬弃式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皇权政治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不论是采取激励的方式,还是制定科举制考试的规则,都大大提升了官本位的地位。在当时,只有实行官本位,才能实现对整个社会强有力的管理。只有强调官的权力,才能提升社会管理的强度。所以官本位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几千年,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这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今天,则带来了巨大的负面  相似文献   

10.
在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工作中,监督权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结合我市工作实际,重点就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以求教于各位领导,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工作。一、强化监督意识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前提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在现行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约束性和独立性,是最具效力、最高层次的监督。(一)强化政治意识,工作思  相似文献   

11.
张继刚 《求索》2012,(9):71-74
东汉时期皇权逐渐强化,皇帝重用近臣(多为外戚、宦官),士大夫在朝廷只是受命办事,被边缘化。但由于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实行,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日渐强大的士人阶层对"不亲接"的地位开始不满意并和皇权逐渐产生了冲突,周福"因师获印",党议兴起;"因师获印"所导致的党议是士人阶层为获得朝廷核心权力而和皇权产生的冲突加剧的表现,是士人阶层在经过向皇帝上书争取核心权力不成功后以党议的方式对皇权的施压。随着士人阶层在赦后杀人,与皇权的冲突逐渐加剧,从而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爆发。党锢之祸是东汉儒学取士、士人阶层强大和东汉专制的皇权体制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士人阶层和皇权之间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孔庆晶 《前沿》2013,(6):60-62
现代民主与法制要求,有权力就应当有监督,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要做到行政权正当、有序地运作,实现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现代国家都把监督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机制之一。行政执法监督不仅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障公民权利与发展人权的需要。虽然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很大程度地保障了依法行政,而从现实来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结合青海实际,在分析青海省行政执法监督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善我省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3.
陈桂营  王立 《传承》2008,(22):88-89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维护政令畅通与国家统一,下情上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监察制度文化等功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病:权力源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也受制于皇权;受人事影响大,功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在政争激烈时成为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工具;对监察者本身的监察是一个问题。古代监察制度功效的一面值得当代纪检监察部门制度化建设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  相似文献   

15.
1 国家权力不是至高无上、丝毫不受制约的,只有将它置于一个有效的制约机制之下,才能合理地运转。这是人类从长期的痛苦的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在封建社会里,关于国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是“君权神授”、“法自君出”、“朕即国家”、“君权至高无上”的观念。因此,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封建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在那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家权  相似文献   

16.
谢雄飞  李翔宇 《传承》2010,(12):134-135
分析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指出权力监督有其存在历史必然性。同时,从党和国家权力运作机制的建构基础上,系统阐述马、恩、毛、邓的权力监督思想,展示了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每个阶段的理论成就。我们只有克服权力监督实践中的困境,才能确保我们的党不发生蜕化变质,确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维护政令畅通与国家统一,下情上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监察制度文化等功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病:权力源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也受制于皇权;受人事影响大,功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在政争激烈时成为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工具;对监察者本身的监察是一个问题.古代监察制度功效的一面值得当代纪检监察部门制度化建设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现状为腐败分子滥用权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因而致使腐败现象始终呈发展趋势."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前,只有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腐败.对权力获得的制衡,这是保证权力正常运行的前提;而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衡,则是权力制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指出权力监督有其存在历史必然性.同时,从党和国家权力运作机制的建构基础上,系统阐述马、恩、毛、邓的权力监督思想,展示了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每个阶段的理论成就.我们只有克服权力监督实践中的困境,才能确保我们的党不发生蜕化变质,确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杨国安 《人民论坛》2020,(3):142-144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