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魏晋玄学法律思想是对自西汉以来取得一尊地位的儒家正统法律思想的第一次冲击。玄学法律思想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对纲常礼法的根源作出新的解释,试图超越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建构新的治世理论,但终因未理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只能向儒学回归,并在回归中消亡。  相似文献   

2.
孔孟文化发展至汉代,儒家文化便失去了它的"根本",汉儒们把儒家附会以谶纬迷信,使得孔孟文化有形无质,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弼便提出了他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在王弼的哲学概念体系里,道、自然、本无等概念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德、名教、情等概念都是作用论意义上的概念.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正是从这个体用论意义上提出来的.王弼从这一体用论出发,进一步探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他著名的"以性统情"、"圣人有情"的性情论.  相似文献   

3.
对于魏晋时期的思想学说,学界一般统称为"魏晋玄学"。而追溯魏晋时期的最初史料文本,较"玄学"出现更多的却是"玄风"一词,二者所意蕴大有不同:"玄学"特指对"三玄"的学习,即老庄道家之学,与"儒"、"史"、"文"并称为"四学";而"玄风"则偏重艺术、审美与社会风尚层面。从指代魏晋哲学这一层面上看,称之为"魏晋玄风"较"魏晋玄学"更为贴切,更能够体现魏晋崇尚自然、旷达不羁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无疑是贯穿魏晋玄学的一条主线。但必须指出的是,它包含有关于社会组织的政治哲学和关于人格建构的人生哲学这么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魏晋社会条件的变化,竹林时期玄学的主题已经由对自然之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转换成对人格结构中情与礼关系的考察。学术界已有人注意到由社会向内心这种玄学方向的改变是由嵇康、阮籍完成并通过他们而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二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道时所建立的人生哲学进行深入比照分析的文章似乎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汤用彤接续古典,以跳脱窠臼的现代眼光,深刻体悟魏晋士人建构玄学的实绩。他扣住自然与名教之辨,系统爬梳魏晋士人的哲学言说,全力体现各家学说独具特质的理论涵盖。他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创造性地认定得意忘言为魏晋时代的新方法,并大力体认言意之辨广泛用于时人的解经释典、体玄证理、调和孔老等学术实践的存在事实,藉以言意之辨建构了魏晋玄学的书写范式。他的魏晋玄学书写实现了从汉儒以前的宇宙生成论到宇宙本体论的新跨越,绘制关于宇宙本体论及其玄学本质的崭新认知谱系。  相似文献   

6.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7.
炎黄精神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前轴心时期、轴心时期、轴心后时期、新轴心时期几个阶段。前轴心时期由"三皇"、"五帝"、"三代"构成,其特点为"祭由神农,政由黄帝";轴心时期,所有的思想都是围绕着道而构建,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轴心后时期包括"黄老道德之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是炎黄、道儒的融合时期;新轴心时期以全球化为历史背景,当前表现为由中国智慧所制定的惠及全球的游戏规则正在成为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8.
由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和"思想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存在。西周末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思想,春秋贵族社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礼奉之",将礼与"和"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了"和"思想在政治理念上的探讨。此外,在政治制度层面,春秋贵族有"以德和民"和"以兵和民"两种思想。二是受到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和"思想也在变化和丰富。由最初的会和,发展为西周的"和恒四方民",再到"和实生物",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累积形成。通过字义、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的考察,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卢政  周丽艳 《求索》2011,(3):176-178
嵇康自觉地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阐述情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观。在审美观念上,嵇康崇尚清新自然,以高洁的人格、出世的志趣和以对人生超越的态度来塑造诗歌意象,赋予文学描写对象以无限的动感和生命感;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嵇康反对固守旧框框,追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扩大了诗文反映的范围;在文学功能上,不以功利目的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是以表现诗人个性为宗旨,倡导表现自我情感、展示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10.
居瑢  常文婷 《人民论坛》2010,(11):216-217
谈及中国绘画和中国美学,势必会提及魏晋和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对于当时的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关键而深远的影响。以东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人物:人物画家顾恺之为例,重点分析他所提出的"传神写照"这个命题的"传神"部分,进而阐明玄学对于中国绘画及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俐  何跃 《思想战线》2000,26(5):1-6
哲学思考从物理学的"场”和"场论”得到如下提示将"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的观点引入哲学领域,并进行全面的拓展与全面的深化;以"非实体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参照系,为众多的哲学问题求索新的答案;以"非决定论”的基本理论为参照系,引导相关的哲学问题寻找新的回应;"非决定论”与"非实体主义”结伴而行;"场”和"系统”这对范畴、"相互作用”的两套理论模式,可分可合、相互补充;与"物理场”相似,"哲学场”中相互作用的多方相对相关、互渗互补;摹拟理论物理学的"大统一场论”,建构包含古今中外多种哲学体系之间和流派之间相互作用的"哲学理论场的场论”.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议题之一,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影响着儒家理论思想风貌的变化,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观点的对立更加丰富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秦汉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孔孟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荀子的思想日趋边缘。今天人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持着人们后天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性这一观点,这对身处物质时代的人们才是最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围绕“为何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党的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历史、现实与党的自我发展维度明确了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依据,从“一个核心问题”“两条逻辑线索”“三个重要内容”“四个有机统一”层面规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坚持正确方向、树立大历史观、运用辩证思维等方面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建设和科技进步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简单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发展科技和保护自然是矛盾的,偏重其中的一极;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来看,科技进步引发了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对科技进步进行规制,二者之间是复杂的张力结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科技进步必须考虑生态的维度,二者必须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basic law of dialectics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t is natural for Marxists to stress opposites rather than unity, for it advances the doctrine of class struggle. Mao adopted Lenin's proposition that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s transitory, while the struggle of opposites is absolute. However, both Lenin and Mao failed to see the logical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is proposition and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Stalin, who disagreed wit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of contradiction,” asserted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s achieved through combat rather than harmony. Mao at first disagreed with this philosophy and advocate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his accounted for the polemic of “the 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 in China, from 1959 to 1962.

However, in 1964, Mao launched a campaign to criticize “two combined into one “ and to propagate his own idea of “one divided into two.” The chief reason for this was that Mao needed an ideological legitimization for the schism with the USSR. This was a turning point in Mao's philosophy, for it implied the abandonment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a retreat towards Stalin's viewpoint. Ultimately Mao devised his “philosophy of struggle” to serve as the guiding philosophy fo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翟坤周  毛磊 《长白学刊》2022,(2):137-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忽视”“发现”“重视”到“塑造”的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实现以城镇“文化共同体”构建城镇“生活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进路。本质上,城镇化是特定城镇界面上关于“美好生活主体”的历史记忆重构和活动空间塑造的实践过程,城镇文化空间的想象、嵌入和塑造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目前,城镇文化空间所遭遇的“交换价值”生产优于“使用价值”生产的市场逻辑、“经济增长”先于“文化提升”的内在偏好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就是空间资本化”的叠加危机,已经成为城镇文化空间塑造亟须破解的难题。通过建构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与维度,重塑城镇文化空间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必将为有效激活城镇文化资源和建设城镇“生活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是一大根本任务,目前精准脱贫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效。预防脱贫人口返贫已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一段时期的关键性任务。“扶智”“扶心”和“扶志”可以提升脱贫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增强脱贫人口致富的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因此,“三扶”能够有效地预防脱贫人口的返贫。通过总结中天金融帮扶团结村精准脱贫的实践经验,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扶智”路径、消除顾虑的“扶心”路径以及融合“三变”的“扶志”路径。  相似文献   

19.
把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长子继承制”的批判置于现代性政治语境下进行探讨,可以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致力于和解现代性政治分裂本质所带来的诸种社会后果。但二人给出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存在重大差异:黑格尔以代表普遍性的伦理实体“国家”(“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在构成部分),去调节和规范重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市民社会。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并不具有其原本企求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其“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最高级形式,即独立自主的私有财产。它潜在地隐含着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以及前者支配后者的关系。因此,就本质而言,黑格尔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并不成功。青年马克思坚信,现代性政治的真正和解方案,只能诉诸意味着政治国家消亡的“真正的民主制”,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fficial ideolog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of ideological displacement. The acceptance of Marxism‐Leninism by China's new intellectual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undation of both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ctive values. This is why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