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互会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很重视在培养和提高科技干部专业水平问题上多方面的合作。经互会国家科技干部问题常务工作组1976~1980年中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参加合作者提供了许多材料,如:经互会国家培养和提高科技干部专业水平问题指南,有关培养和提高科技、科技教学干部专业水平合作方法的建议和怎样提高合作效率的建议,还有经互会国家科技人员现有专业的情况表等等。  相似文献   

2.
最近,苏联曾多次表示要同西欧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安会十周年庆祝会上发表讲话时也谈到了这一点。他再次提到了经互会国家在今年6月份向欧洲共同体国家发出的关于开始进行有关经济合作谈判的邀请。今年10月,戈尔巴乔夫访问法国又一次表示经互会要与西欧进行经济合作。实际上,经互会国家首脑会议在一年前即1984年6月,东欧一些国家,如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和罗马尼亚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就欧洲经济合作的历史、当前合作的主、客观条件、问题和前景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和经互会各成员国先后开始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各国本身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原有体制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显示。与经济一体化体制相适应,经互会各国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加强了一体化合作,共同研究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是科研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为此,苏、保、匈、民主德国、蒙、波、捷七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了一个完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多  相似文献   

4.
页1期l政治一个美国记者的访苏报道 经济经互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三 个趋向经互会东欧国家的能源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简介保加利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简 介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九八二年经互会对外贸易综 述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计划 的协调一九八三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形 势安德罗波夫政权和苏联经济展 望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苏联经济 的·间题和趋势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波兰经济困难中的一些主要因 素变化中的东欧科学技术政策苏联住宅建设的形式和组织管 理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人民福利的 改善情况)新技术革命与苏联的科技政策苏联科技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5.
1983年12月在柏林举行了苏联与民主德国政府间经济合作与科技合作委员会第33次会议,会议上就以下这些内容达成了协议:合作的新的方面、合作组织的方法与形式、具体目标和能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以两国工业产品的新品种充实贸易的基本条件。在政府间委员会第33次会议上还确定了苏联与民主德国之间对执行苏联食品纲要有直接关系的合作的各个方面,审查了有关食品生产、运输与保存方面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互会国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依据马列主义及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共同目标和面临的任务发展合作关系。其范围很广,包括制定发展教育和培训干部的远景规划,分析研究学校和教育科学的重要问题;在经互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科学——教育情报资料系统;交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培养他们面向生活和劳动方面的经验;协调教育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等。经互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这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杂志1983年第8期上刊登了经互会副秘书安格尔·乔舍夫的文章,题为《一九八二年对外贸易:速度、结构和趋势》,现摘要译述如下:一九八二年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在经济、科学技术进一步上升和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扩大条件下继续顺利发展。整个经互会国家1982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加了2.3%。农业总产值增长3%。工业产值的大部分增长额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2.1%所获得  相似文献   

8.
经互会的工业一体化石今同志就《经互会工业一体化的发展》这个问题(载《世界经济文汇》1985年第5期)作了四个方面论述:即经互会工业一体化的几个阶段;关于共同计划活动;工业一体化条件下的生产专业化;经互会成员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现对生产专业化问题摘要如下:八十年代初期以来,经互会国际专业化和协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部门内成员专业化日益向零部件专业化、组装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方面过渡,逐渐实现以后三者为主的经济合作关系。据计算,实行这三方面的专业化,可以节约物化劳动25%,节约活劳  相似文献   

9.
原载:《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1983年第8期作者:经互会秘书处别拉·萨巴季1970年至1981年期间欧洲经互会成员国的货运与客运增加了许多,车辆与船只继续不断地更新和补充,集装箱体系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装卸工作的机械化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数字苏联和越南的经济关系并不是自接纳越南加入经互会之日起才开始的。早在1965~1975年间,苏联就以优惠价卖给了越南300万吨石油产品。在此期间,苏联向它提供了相当18亿美元的援助。其它经互会国家是8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这段时间内也向它提供了援助,约15亿美元。越南的经济依赖越南战争结束和南北统一后,这个新兴国家曾试图避免对其它国家的单一的经济依  相似文献   

11.
《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1984年第2期公布了一组数字与事实,摘要如下:——经互会产生时作为6个欧洲国家的地区组织,经过35年现今已变为拥有欧、亚、美三洲10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这些国家的人口数超过斗5,000万,而工业生产量则占世界工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由于一体化政策的结果,各国经济相互协作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例如,相互提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前建立的经互会为形成基于完全平等、尊重主权,结合个别国家和整个大家庭的利益的新型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交流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扩大互供机器和设备,原料和燃料、粮食和民用消费品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体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互会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成为其参加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互相合作有助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摆脱东  相似文献   

13.
经互会成员国和南斯拉夫间的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在1956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代表们首次出席第七次经互会会议时奠定的。1957年建立了第一个波兰和南斯拉夫政府间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而在最近几年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也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政府间的这些委员会在许多方面过去促进,现在还在促进南斯拉夫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是经互会国家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方法。从一九五五年以来,在经互会各成员国之间已协调了六个五年计划,计划的协调工作不断完善,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新的任务。一九八二年经互会秘书处制订了“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协调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已由一九八二年召开的经互会第三十六次全体会议批准。前不久,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时候,经互会国家首先依靠自己的经济潜力,依靠相互合作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整体化条件下的这种相互合作始终以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成就为目标。同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互利合作,特别是在工艺交流形式方面(科技试验、许可证、具体体现科学和技术成就的机器和设备)对加速科技进步来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  相似文献   

16.
近17年来东欧各国的犯罪状况和它的发展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量变和质变。变化的性质在各个不同国家,各个不同的年代里是不同的。例如,在70年代,民主德国和匈牙利,犯罪率有所增长,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则有所下降。到了80年代,除民主德国外,其它各国都有所增加。在民主德国,从1980至1986年,无论按10万人计算的犯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七个经互会国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这篇文章只涉及这七个国家,而不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考虑在内,它们有不同于经互会国家的经济体制。在经互会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公共机构框架有一些基本相似之处,但在不同国家又各具特色,差别是这些国家计划和管理体制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苏联《鼓动员》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经互会国家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约3%,工业生产增长3.5%。这些指标低于五年计划第一年。经互会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报道认为经济情况不崖的主要原因是:1.世界市场不景气;2.物质技术保障上的困难;3.计划组织和投资过程的缺点;4.个别国家生产下降。具体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情况是:保加利亚5.1%;匈牙利2~2.5  相似文献   

19.
1963年年初的民主德国统社党六大是中德两党关系公开破裂的标志。统社党的对华政策并非是完全听命于苏共,而是与其在一系列国内和国际问题上同中共存在严重分歧有关。由于完全忽视了苏德之间的区别和民主德国的虚弱性,中共采取了强硬斗争的态度。中德两党关系的破裂不仅对两国间的合作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原本对中德来往有所疑虑的苏联,加强了苏共与统社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民主德国联合企业的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它“成功地把生产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这两者的联结建筑在经济基础上。这样,联合企业就日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不断加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经济上的应用”。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通过严格的商品货币关系切实地形成科技和生产结合的经济基础。这个问题的解决决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而是十多年细致而认真的工作成果。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早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民主德国已经开始进行扎实的经济体制改革了。如果有人以为,民主德国目前并不提出要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说法,因而这个国家没有什么改革,那么这是极其肤浅的看法。有没有必要强调根本性改革的迫切性,这取决于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