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城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日益增多,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促进农民工返乡高潮的形成。农民工返回农村再就业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又深化了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引导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综合能力提升的问题。通过对河南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造农村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等进一步完善引导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及协同机制,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史小今 《理论前沿》2009,(4):F0002-F0002
随着2009农历新年的过去,各地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统计,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停产或倒闭,约400万农民工已于2008年年底返乡。而经过1、2月份中国农历新年,这一数据将可能上升到900万人左右。农民工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诞生的新型劳动大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工作,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工顺利再就业。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文化走向社会的利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校园文化走向社会不仅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对宏扬先进文化 ,发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幅射作用 ,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高校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有效避免校园文化在走向社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着力抓好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等环节 ,坚定不移、稳健扎实地推动校园文化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正受到普遍关注。我们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致力培养具有社会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是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青年成才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小天地,步入社会大舞台,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服务社会,化报国之志为效国之行,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新时期老区的经济、文化、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形塑了多元的社会心态。当代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厘清影响其价值观和心态的多元文化,和他们一起建构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生活和价值,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肯定引导、去标签化、多主体参与为导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转型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有关。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情感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开展心理教育,确立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导向机制;组织实施好实训课,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民工大量返乡引发乡村治安秩序问题频发,这一现象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对农民工返乡引发的治安问题表征进行解构剖析,发现乡村地区社会控制乏力是秩序混乱骤生的关键因素。参照全景敞视主义理论,以国家——社会互动为设计路径,在确保乡村秩序基础保障不变动的前提下,建构一条教化为先、增进监控、逐级解决、公安封底的微观立体化防控,是解决当下问题且短期可以见效的可行性进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SWOT模型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WOT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进而从加大创业政策优惠力度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城乡结构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建立培训机制、加强返乡创业宣传等多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倡导大学生基层就业计划和云南桥头堡建设急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情况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返乡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对政府如何认识人力资本的挑战;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的挑战以及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特色就业力认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对852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二年级高职学生较大一和大三两个年级的主观幸福感低,文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生;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显著,中高社会支持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的学生;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进我国,和我国的社会思潮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交融,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入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三种社会思潮,分析它们产生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重要指示突显了青年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返乡青年具有年龄、知识等方面的优势,给老龄化严重的乡村治理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源。对返乡青年的关注不能仅局限于就业创业方面,帮助其嵌入乡村生活并积极参与村务治理,让其在乡村治理中留得下、待得住、干得好,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同样意义重大。通过文献综述、质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乡土情感、就业创业、优化干部结构、文化传承等维度梳理了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内在逻辑,从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能力、道德和融入难度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风险,并从价值宣传、能力培训、强化问责、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社会组织放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监督管理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措施,贵阳市社会组织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6.
社会“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消极的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通过拓宽渠道和途径,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摒弃错误和落后的文化思想,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思想,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个人社会身份意识与社会定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精神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会运转机制的不同决定并反映为作为社会基层的个人社会身份意识和社会定位依据的根本差异。马克思唯物史观从阶级角度对个人身份定位的重新诠释,不仅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个人定位意识的家族制观念和家族制基础也起着深层的解构作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这一总体性工程的继续与深化。只有实现了个人社会定位基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重建才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着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等薄弱环节,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社会和学校双向受益及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作用,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能够促使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信力,营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的氛围;能够促使社会组织成员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的自觉意识;能够为社会组织汇聚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增强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