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预防、处置好暴恐活动公共危机,相应的危机教育至关重要。当前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对暴恐活动公共危机教育:利用教育日、纪念日为平台开展暴恐活动公共危机应对宣传;模拟、体验式的教育;政府官网发挥宣传作用;建设实践性教育基地和体验馆;警民联动和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等良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深刻影响了公共危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重构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和应对措施。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使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场景化、多元化和即时化的特征,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处置实效、回应时间和处置主体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政府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危机管理偏重于工具化,仅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缺少回应性,法治化程度也存在欠缺。政府须坚持互联网思维、更新治理理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社交媒体管理,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分析、预判和处置公共危机,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危机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为公共危机教育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持,公共危机教育是危机治理的根本。美国、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等国较为完善或较具特色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国公共危机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值得反省。在当前我国政府危机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的条件下,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制度的指导和框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全面的、多种方法整合的危机教育,是今后危机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在公共危机的多元治理主体中,政府必然处于主导地位,承担必要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及其政府有效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充分合理行使公权力,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建立危机管理财政保障体系,加强资金监管;倡导危机治理理念,积极培育危机治理非政府主体;完善公共危机治理法制建设,践行依法行政四个方面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主体。构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公务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疏通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危机管理的渠道,加强国际合作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社区公共危机教育供给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聚集性、非线性和共生性特征。受主体能力、关系模式、制度条件影响,社区公共危机教育供给系统面临供给动力、供给结构及供给信息多维困境考验,有待通过优化策略进一步完善现有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能。具体包括:发挥正向标识引导,强化系统合力效应;完善协同供给规则,促发系统涌现效应;运用“互联网+”优势,放大共同体效应。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官员问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绩效评价和问责是较为薄弱的一环。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六起煤矿特别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结果的分析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存在的抗拒执法,非法生产;超负荷组织生产;管理混乱,腐败等问题。因此需要借鉴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做法,建议应分别从问责目标、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程序和方法、问责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是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一案三制"的治理模式构成了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础。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该模式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创新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主要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维度:一是发展整合取向;二是发展协同取向。在整合与协同视角下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要增强政府的公共危机意识、更新治理理念、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整合利用媒体资源、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组织构建、完善政府危机治理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只是简单的人民健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问题,考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置能力。公安机关是应急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职能部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但依然存在着应急处置权责边界模糊、职能无限放大;应急处置风险意识不强、预案不完善;应急处置准备不足、技能不专业等问题。公安机关要提升应急处置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能力,必须健全公安应急法律制度,明确公安机关应急处置的权责范围;提升危机意识,建立完备的应急工作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勤务保障,提高应急处置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信息管理是处置公共危机的关键环节。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国危机信息管理体制初步确立,传媒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以优化,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制度化水平逐步提高,公众公共危机意识在危机频仍中得到加强。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传播体制仍未尽合理。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解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危机信息保障资源配置系统,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危机是城市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胁,由于城市公共危机具有放大效应和连锁效应,往往使公共危机的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加大。因此,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具有统一协调功能的应急管理机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网络体系、专家咨询机构、紧急避难场所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危机保险体系,从而达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都市社会中,由于人口集中、财产集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矛盾突出,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普遍存在;都市人为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则参与人数众多,蔓延速度快,处置难度较大,对其应对与处置必须依赖于警察的力量和权威。公安机关应当在深入分析其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策略,进行正确的应对处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这既是社区矫正发展的动力,也是社区治理理念的具体表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调查评估主体受限、法律供给不足、行政色彩浓厚、参与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社会力量帮扶效果不佳。需要通过合理确定调查评估主体、完善立法、明确社工地位、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来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4.
在应对公共危机的挑战中,一些重要国家逐步确立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包括建立相应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共危机时期的信息传播提供保障,确立政府新闻发布和媒体规范报道双层平台制度,实现危机信息立体传播。这些对于建立我国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具有借鉴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内容的复杂性和公共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单一中心的治理模式在诸多方面力所不及,新公共管理为公共危机治理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产生管理碎片化和不公平现象,治理理论倡导的多中心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然而多元的治理中心并不会自发、有序的配置治理资源,甚至会造成治理超载或者混乱。协同治理通过构建主体形成系统、支持保障系统、评估与考核系统、再学习系统等措施,为多元化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事件高频率发生期,且发生的公共危机在不断地显露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仍处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措施,尚未构建完善的体系。根据近几年公共危机处置的教训,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经验,我国政府不仅要明确危机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的制度和组织规划,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危机控制管理体系。同时更加稳健地推动信息公开,尤其是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但却存在一个长效的路径.只要我们立足现状,居安思危,通过体制完善、机制创新等措施,从各种公共危机中不断学习,构建出适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就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首先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从我国在构建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不同的公共危机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并且设计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公安院校微博具有特殊性与广泛性、个性化与多元性、同质性与放大性、难控性与非理性等特征。微博时代公安院校在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树立教育平等观和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鼓励公安院校和有关教育者开通微博,建立微博分类平台;建立公安院校微博管理专门机构和队伍;建立完善公安院校微博舆情危机预案启动和快速处置机制;加强公安院校微博道德伦理建设、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来探讨。在微观的教学与学校层面,要构建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平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平台、创业教育教学督导与评估平台,以形成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在中观的商业与社会层面,要构建创业实践项目和信息提供平台、创业实践资金筹集和资助平台、创业实践技术支持和拓展平台,以形成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在宏观与政府层面,要构建创业教育推进的公共支持平台、创业活动扶持的公共政策平台、创业文化营造的公共参与平台,以形成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