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施娜 《法治与社会》2013,(12):35-37
为探讨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联系,总结和推广政夯机构与官员应用微博的新思路、新经验,8月25日,中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诸多身为政府官员的"微博红人"到场,将网民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溯。  相似文献   

2.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分析章剑生对于具有浓厚的法律实用主义传统的中国,接受"行政程序"这一行政法治观念并非轻而易举。但是,以法治作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宪政体制决定了行政行为必须走向行政程序法律化。本文所思考的问题是,行政程序仅仅是为行政主体提供一种运用行政职...  相似文献   

3.
琼季 《中国监察》2011,(3):22-23
2008年以来,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推行"三集中"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模式,科学配置行政审批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强化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提高了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沈惠彪 《中国监察》2010,(24):27-27
优良的政务环境是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加速器"。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通过提高行政效能,强化监管机制,精心打造优良政务环境,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简约化。2008年以来,泰兴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实施了"三集中三到位三公开"行政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归并部门分设在内部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设立行政许可科,归口统一行使许可职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周少元,程雁雷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人的操作,官吏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政机制的运行及效能。只有不断地输入高质量的官员,才能促进国家的兴盛。相反,官员素质低劣必将造成政权的低能甚至引起政乱国衰。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言:“安...  相似文献   

6.
王兵  张美香 《法制与社会》2010,(14):184-185
本文结合近期重庆"打黑"的最新实践,推论出:中国目前"涉黑"问题的实质是"反腐",而"反腐"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反掉党、政、司法机关内部的"黑保护伞"。没有了"保护伞"的庇护,黑社会性质组织才能在"烈日"的暴晒下无处遁逃。另外,"反腐"还应包括对那些虽没有"涉黑、涉腐"但"行政不作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舆论上提出直接的挑战,他们是一种"间接保护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行政不作为"正是"保护伞"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8.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3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是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7个督查调研组,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督查调研。从了解的情况看,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在贯彻落实《意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重要载体的作用,推动政…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察》2011,(16):1+66-F0002,F0003
山东省各级政府将政务公开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使之成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通过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行政权力运行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有效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通过推进市、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的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除了掌握行政权之外,还控制着辖下地方司法权。中国古代尊奉的"政出一门"治官思想与西方民主制度下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是尖锐对立的。在西方,司法和行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从体制上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而在古代中国,界限则十分的模糊。一般来说,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其辖地内的最高司法官。这种情况在近代以前长期延续。本文选取清初康熙年间名臣汤斌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分析此人物的刑狱作为,窥探出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在司法刑狱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汉书·陈宠传》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着重从"礼"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礼"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礼"的评析,深入探索"礼"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行政程序立法思路探析王锡锌市场经济体制之建构与运行,需要对"政府--市场"关系予以合理规范,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过程中,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已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完善这-方面的立法,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国外,行政...  相似文献   

13.
情景预防的概念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雄  孙静 《法学家》2002,(4):91-97
前言 从犯罪产生之日起,预防犯罪的思想也随之萌发。从古代中国的“以神助政”、“以礼防民”、“德主刑辅”到古代西方柏拉图的“人之品性”,亚里士多德的“均产法”,无不体现着这样的一种观念:“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 “预防犯罪是指从总体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能力量,最大限度地消除产生犯罪的主客观因素,阻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黄晓明考察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古代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主干。①从历史渊疏来看,法制发展早期,法源于刑,刑与法雷同,无严格界限。古曰:"刑,常也,法也",②"井(刑),法也",③又有"苗民弗用录,制以...  相似文献   

15.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建立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时,凸显儒家中庸之道所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思想理念。"和为贵"既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法制观的终极价值取向。当代,我们重新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赋予了"和谐"二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学》2018,(2):41-56
在古代中国,史官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含义绝不仅限于史书的撰写者,这在秦时颇为明显。秦史官人数众多、官称繁杂,可谓一种职位系统,且因对官文书和行政文字的熟稔而广泛介入实际政务,并进而成为秦官僚体制的基础。然而,这种史官形象并不是久已有之,而是与上古时代的史官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的逐渐形成则与先秦时代的国家形态及与之相伴随的各种文化要素的变迁密切相关。因此,对秦史官的基本状况及其历史来源的追溯可谓观察中国古代历史风貌的一个良好视角。  相似文献   

17.
日前召开的全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经验交流会议指出,要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加强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8.
法言法语     
行政协助和行政权限 行政协助(the administration helping),是指在行政职权的行使过程中,行政主体之间基于自身条件或公务需要,互相配合,共同行使本应由某一行政主体独立行使的某一行政职权的活动。它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19.
李傲  许炎 《行政与法》2003,(2):38-40
政务公开制度是将行政法与行政程序的公开原则转变成现实行为的桥梁和媒介,中国的入世对它是否能有效实施提出了紧迫而严格的要求。通过对深圳市政务公开实施状况的调查,反映出应在宪法上确立公民的知情权,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以及建构实施政务公开必需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几点思考韦武斌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对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在实践中通常被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