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都市功能拓展区,涵盖主城9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外的5179平方公里,在发展战略中被赋予"将挑起未来重庆发展‘大梁'"的地位。其定位为: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宣居区。在本次市人代会上,代表们对都市功能拓展区关注重、审议多、建富深,希望能真正"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九座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肩负着时代使命,对区域经济、区域城市群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历史特色、时代特色、世界特色这三大核心特色,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色"塑造,应强化责任与使命、推动产业创新、培育特色城市文化,从而让国家中心城市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优化沈阳市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沈阳经济发展方转变,有利于促进沈阳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对于全面完成沈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6,(28)
正前三季度,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7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继续保持今年以来8%以上的稳定发展态势,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5个、0.1个百分点,南京市2016年GDP预计达到1.05万亿元。南京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其常住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更好发挥经济中心城市作用的战略举措,对快速提升天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今年,市  相似文献   

6.
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重庆市委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载体,明确提出推动"万开云"板块加快建成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云阳将立足"万开云"板块"两区一枢纽一门户"定位,努力把云阳建设成为生态优先示范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公园城市标杆地、科技创新转化集聚地、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布局上应实施点轴发展战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城市为中心,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使区域生产要素从中心城市向四周扩散,从而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以来,武汉的几次"崛起"与"塌陷"并不是某种具体原因决定,而是人为作用、国家政策、社会观念、城市管理体制、自然地理与交通、现代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根据它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笔者将这些因素的影响归纳为时势、地势、城市功能演化趋势三个大的方面.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构"九省通衢""腹地聚散中心"的地理--交通--商贸中心格局,以及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言自明。城市社区文化是凝聚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意识的凝合器.是塑造城市社区形象和提升城市社区品位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城市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显然.作为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不容忽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高波 《学习与实践》2008,(7):105-109
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的开发滞后、配置机制不健全、流动困难、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影响了经济发展。本文选择中心城市人力资源战略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广泛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成果,结合经济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中心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中心城市人力资源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形成一个或几个具有巨大集聚、辐射能力的核心城市,是突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武汉市优厚的区位和资源条件赋予了它成为该区域发展"龙头"的巨大潜力。为此,在战略上武汉市应着力于实现三个层级的突破,即:在武汉城市圈内以"同城化"理念做实紧密层、在湖北省内以产业链群壮大"一主两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以市场为纽带增强板块间联系;在功能定位上,武汉市应致力于打造国际交通门户、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资源配置中心、现代产业集聚高地和辐射中心、长江生态文明传承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3.
湖北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主两副"战略中,武汉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这一战略是对湖北"金三角"战略的完善和发展,确立了湖北区域发展和城市带动的总体思路。武汉要努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带动湖北发展,还要代表中部参与全国竞争,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这是武汉肩负的"中部责任"和"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4.
曹云 《人民论坛》2013,(8):230-231
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西安通过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等路径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川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促进南川区转型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体现主体功能区导向、提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实践,是提升渝南地区综合实力、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及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南川区实际,市政府提出促进南川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着力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着力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南川区建设成为渝南区域中心城市,全市铝镁新材料及页岩气新能源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转型目标。到2017年,南川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以铝镁、旅游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为支柱的"2+3"转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态功能明显恢复。渝南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人均GDP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南川区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王东 《北京观察》2006,(12):7-8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促和谐的首都城市建设战略课题,亟需各行各业认真加以研究、落实.  相似文献   

17.
廖建夏 《传承》2012,(13):16-19
陆谭时期是南宁城市建设和近代南宁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1912年广西省会迁往南宁后,南宁的城市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开始由桂南中心向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市政建设也在此时全面开启。政府通过填壕池、拆城墙、修筑马路,开启了旧城改造。将省会迁到南宁,其城市功能更趋多元化,叠加效应的作用使得南宁加快了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2020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南充、万州、黔江等8 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沈阳打造立足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沈阳要从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以数字赋能消费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消费国际化程度以及打造对接国际的消费制度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发力,把沈阳建设成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