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为“党内第一枝笔”,胡乔木一生见证并经历过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人生命运也曾起伏跌宕,沉浮于时代风云的波峰浪谷间……1977年初,胡乔木处境很难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的复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要不是邓小平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他的冤屈不知何时才是了日。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胡乔木一直受江青欺压,同张春桥形同水火。早在1975年九十月间,胡乔木就曾在中南海汪东兴的办公室向汪说,江青他们有野心。可是,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的处境却没有多少改变。不过,他已经用不着检查交代了。在国务院政研室内,农伟…  相似文献   

2.
1935年10月,胡乔木在浙江大学外语系读书期间,因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被校方开除,只身来到上海。就此,他开始了两年的革命文化活动生涯。社联的“着手笔”到上海后,胡乔木在闸北江湾路的“春晖草庐’句号租了个亭子间住了下来。胡乔木找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工作的陈延庆(胡乔木二妹胡文新的前夫,当时尚未结婚),这时,正逢“社联”党团书记许涤新被捕,与上级领导机关失去了联系,代理的陈处泰分配胡乔木担任“社联”沪东区干事,并参加“社联”机关报编辑部工作。这份机关报为避开国民党的迫害,一期换一个刊名…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和党史工作──我对胡乔木同志的忆念之一胡绳胡乔木同志在1992年9月28日逝世,到现在已经一周年多了。胡乔木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战线和宣传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他在30年代初,即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就参加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并加入了党。...  相似文献   

4.
易达鹏 《湘潮》2013,(4):52-56
从1941年2月起,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止,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一职长达25年。在毛泽东秘书这个岗位上,胡乔木成长、成名,他站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最近处,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的风云瞬间。  相似文献   

5.
胡乔木,曾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林默涵,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   两人都是文化思想战线上的骁将,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如今,胡乔木已化作星光月辉远去,可在他的老友林默涵心中,依然是“人比月光更美丽”。 一   1940年夏的一天,延安雨后天晴。《中国文化》编辑部来了一位清瘦、颇有气质的人,说是找林默涵同志,并自报了家门。林默涵虽没见过胡乔木,但对他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见他大驾光临,惊喜之余…  相似文献   

6.
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九篇文章与“历史草案”《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编者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谈话录”和“初拟稿”两部分。这里先发表“初拟稿”中的一篇,以飨读者。在1941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毛主席写了两个很重...  相似文献   

7.
汪建新 《党史文苑》2023,(11):17-19
<正>从1941年2月到1966年,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达25年。胡乔木站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最近处,参与并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赢得了“党内第一支笔”的盛名。他与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酬唱奉和,但彼此之间经常切磋、研究诗词。毛泽东的不少作品曾反复向诗家,包括胡乔木征求修改意见。毛泽东对胡乔木写的诗词也总是给予热情指导、精心修改。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的复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要不是有邓小平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他的冤屈不知何时才能到头。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可是,胡乔木的处境却没有多少改变。不过,他已经用不着检查交代了。邓力群感到,胡乔木在“批邓”的时候受压,粉碎“四人帮”后还是受压,这是不公正的。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胡乔木所受到的压力的确很大,写揭发材料实在是迫不得已。但材料讲的都是事实,没有捏造。更重要的是,邓力群认为,胡乔木过去为毛主席做了许多工作,在1975年整顿中为邓小平做了很多…  相似文献   

9.
早年胡乔木     
中共才子胡乔木已渐行渐远。然而,他那博学深思的学人情怀,缜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共党史乃至对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贡献和建树,却是学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当年,“和他在延安相识,长期共事,断断续续,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杨尚昆,曾深情地写下《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详尽地回忆他与胡乔木同为秘书身份的共事历程,借以缅怀胡乔木的秘书思想和秘书实践,讴歌胡乔木在党的秘书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与胡乔木相识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1930年夏.季羡林与胡乔木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当时,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进了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18岁的胡乔木是清华园内的活跃人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名为“胡鼎新”的胡乔木,因参与并领导北平学生进行游行示威,上了北平市警察局的黑名单。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初夏,年仅25岁的胡乔木来到延安。在任中央青委宣传部长期间,他的讲演热情洋溢,文章独具风采,几位老同志发现了这个有才气的青年后,郑重地向毛泽东推荐。毛泽东找胡乔木谈话并认真看过他写的文章后,决定留他在身边工作,时间是1941年。 如果胡乔木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可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是我们党内著名的理论家、大学者和辞章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人称“中共中央一枝笔”.在他去世不久,新华社于1992年10月3日发出电讯《胡乔木同志生平》,对胡乔木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炼,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告诉他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呢!”可胡乔木说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冬的一天,作曲家傅庚辰在胡乔木家里谈起了想为周恩来写一首歌。胡乔木的儿媳透露: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筹备周恩来生平展,里面有周恩来写的诗词。傅庚辰当即请她帮助先期参观,后在展厅看到了周恩来诗词手迹:“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很快便谱成了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并由歌唱家黎信昌试唱录音。1978年春节,傅庚辰闭门谢客,倾尽心血修改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经过反复思考,他根据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形象意蕴,把它构思成一幅音画,分为“江潮”、“高歌”…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的大秘书里,胡乔木的自然生命延续的时间较长,享年80岁。胡乔木在毛泽东时代得到重用,在邓小平时代同样得到重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毛泽东对胡乔木印象不错,说乔木跟他20年,“总还是一介书生”。这句话颇为传神,也颇为贴切。毛泽东是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有两点含义:一是说他有灵气;二是说他还老实。毛泽东不仅喜欢有能力的人,也喜欢老实人。毛主席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派来的调查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主席派来的调查组陈首涛Δ于光远(二排左四)与工作组成员等合影于马渡。1961年春,毛主席觉察下面干部报喜不报忧,中央对农村真实情况不了解。1月20日,他向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部署由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带三个调查组去南方农村调查。胡乔木一个组到达...  相似文献   

17.
博览之窗     
胡乔木琐谈 延安整风 胡乔木在《关于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中,曾涉及到延安整风问题。他说:“让我给整风打分,我不会打100分。”那时,胡乔木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他说:在整风中,康生几次攻击说陈云关于干  相似文献   

18.
郑慧清 《学习导报》2013,(20):45-46
1835年,摩根成为一家名为“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不久,一家在那里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要破产。摩根果断决定,“按照规定赔偿”,于是,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低价收购的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后,他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相似文献   

19.
请您评刊     
文字改革委员会曾因为1977年“第二批简化字”的公布,一时“声名狼藉”,处于瘫痪状态。1983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与吕叔湘商量后,点名将后来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陈章太从社科院调进文字改革委员会,让他将这个几乎处于瘫痪的机构重新运转起来。摆在陈章太面前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1961年1月毛泽东决定组织三个组到农村去作调查研究 ,由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各带一个组下去。毛对这项工作的指示非常具体 :每个组的人数连组长7个人 ,组员都要是高级水平的 ,低级水平的不要。他指定陈伯达去广东 ,胡乔木去湖南 ,田家英去浙江。他自己在杭州坐镇。他指示 :每个组下面分两个小组 ,每个小组3个人 ,一个组去最坏的生产队 ,一个组去最好的生产队 ,中间的不要去调查 ;调查的时间最初是10天到15天 ,然后三个组到广州同毛会合 ,向他汇报 ,并在广州作城市调查。他估计整个调查工作要花两个月的时间。这年1月 ,我刚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