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巨民关系是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于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黄宗羲从君权的起源入手,认为君主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产生的.臣下不必无条件忠君,君臣之间不再是类似父子的天然关系.相对于君和臣而言,民众在政治中处于优先的地位,民众的忧乐才是评价政治的标准.但是,黄宗羲仍然是在君主制的前提下探讨这一问题,他的认识最终没有跨入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伴随西方文明而出现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使用过法治一词。管仲认为:“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以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这里的法治,法者是君主,目的是使民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有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分别在主张“法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其一重“法”,强调建立法制以约束臣民;其二重“术”,强调运用谋略驾驭臣下;其三重“势”,强调确立权威以震慑群臣。三者之中,“法”与“势”都具有外显属性,而“术”则具有一定的隐蔽属性,特别是某些暗藏于心、不动声色的权谋之术,更是难形之于外。  相似文献   

4.
“君节”,即为君者应有的节操。“臣德”,即作臣的应有的道德。法家明确提出了“君节”、“臣德”的概念,并以此对为君作臣的提出了道德上的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君节无私、臣德废私立公。然法家素有提倡利己主义或非道德主义之恶名。今云法家主张君节无私、臣德废私立公,恐世人多有不信,特作此考。  相似文献   

5.
妱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想。由此生发出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慈等一整套伦理纲常,构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绵延数千年之久的超轻定的内控制系统。起于汉代的“三纲”则一纲举而万目张,完成了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共曰“三纲五常”的儒教规范体系。 这一良莠杂陈的庞大的社会伦理学体系,由于长期被用作封建统治阶级奴化子民的工具,早在西学东渐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便开始声名狼籍,五四时  相似文献   

6.
复仇行为的基础是西周以来的忠孝伦理观,复父之仇与复君之仇被认为是孝与忠的体现,因此受到表彰。先秦到两汉之际,中国的复仇伦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由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转变,国家本位代替了家族本位,强调忠高于孝,严禁向君主复仇。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统一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法制的逐渐完备,以及两汉经学争鸣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试论重方     
重,读如虫音,是重复,重迭的意思。重方者,是指中医临证治疗时,采取两个以上固有成方配合在一起重迭应用的情况。重方的应用,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专题讨论者甚少。今就管见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重方与复方的关系 重方这一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剧烈变革之中,君主和君权祛魅的政治实践催生了政治学革命及新的研究范畴、话语体系,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官僚治理理论逐渐兴起并成熟,其中韩非的法术势理论的目标指向与问题意识则是官僚治理,他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阐释了官僚治理与国家兴衰、君主的关系实质,并指出了对于当时各国君主而言官僚治理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虽然他的官僚治理理论具有先见性,但官僚治理也存在君国异利、君臣异利、君民异利以及政治参与不足、政治监督不足等不可克服的治理困境和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唯一有机构成要素,围绕人的实践,必然产生“人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社会,“人”是以“君、臣民”的形态出现的,对此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民本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几千年之久。直到现在,这一思想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傳說是殷商时期辅弼武丁使殷道中兴、国家大治的股肱良臣,是儒家、墨家、道家共同认可的圣人。诞生于距今3300年前的《說命》三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武丁与宰相傳說59年"君臣共主"的思想理论及"和谐执政"的合作决心。通过君臣对话问答的形式,记述有关治国理民的应对之策,是奴隶制社会国家安邦昌盛之龟鉴。由协调的"和"而致应该的"合",是《說命》三篇的核心。傳說的政治理念及学术思想自然也就成为后来社会尊崇的孔子儒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1.
东周末年,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亟待重建.混乱的现实与孔子“和”的社会理想相距甚远,孔子试图改变现状,而他的重建则是以周朝为范本.他认为改变现状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内心入手,植入“仁”的价值共识,以建构人心秩序推动社会的有序;在共识性价值引领下,不同社会阶级将会有不同的外在行为选择,君主施行仁政,谨遵圣人之治,平民遵循礼制,不可僭越.君民遵守各自规范,共建有序社会.  相似文献   

12.
“去家”是康有为大同说赖以确立的至为根本者。实际上,主要源自《礼运》的这种祛家主义乃是墨家思想的体现。这意味着,这种祛家主义与以家为本的儒家思想无关,甚至与之完全相反,并且意味着,一种家际的双向交互关系决定了,较之墨家的“上同下不比”和法家的“三顺说”,儒家思想更易通向权责对应的现代民主精神。故不仅五四运动思潮视儒家为“专制主义护符”的思想难以成立,而且自诩为孔子信徒的康有为的“去家求解放”的大同理想,以其尊孔与非孔之间自相矛盾注定是一地地道道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一、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维的区别 (一)“人”与“民”的价值目标不同 在封建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江山社稷是和君主等同的。君主是统治者,民众是被统治的对象。因此,“民惟邦本”、“夫君无民,无以得其位”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君主们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爱民如子”等伦理纲常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与发展来看,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与后来经过宋儒和近代儒家改造的“禁欲主义”的义利观是不同的。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把握先秦义利观的本意,才能结合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实际评述其现代意义。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义利观为代表,准确的理解三人的义利观是正确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根本。1、孔子的义利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愈于义,小人愈于利”。把义利先取后取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他认为“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就直接在人性上对君…  相似文献   

16.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制法律在处理君臣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全面规定职官行为 ,明确职官义务 ,及时调整官制 ,使官无常制 ,职无常守 ,密察各方 ,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监察体系。但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只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没有废除 ,堵塞君臣关系之间矛盾纠纷而产生的漏洞的方法是不可能奏效的。这种法只会进一步加深君主的心理隐患 ,促成整个国家的立法指导思想为 :防范重于建设 ,镇压重于调整 ,使法律仅仅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8.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广 《理论前沿》2001,(10):17-17
1 .“德”的涵义。无论外延还是内延 ,古今之“德”都有差异。从外延上看 ,古代“德”的内容极其广泛 ,周公和儒家所提倡的“德”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使“德”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融宗教、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孔子在《阳货》中比较集中地提出了“德”的内涵 ,即仁、知 (智 )、信、直、勇、刚。之后 ,历代统治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都提出了“德”的概念 ,但与孔子所提之“德”大同小异。不难看出 ,古代之“德”深深地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但其中也包含着合理成分 ,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由于用人得当,使得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代的用人思想,从而吸取和借鉴其精华,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的区才思想看重人才,视为栋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要治理好国家,除了需要一个英明的君主外,还需要一批贤臣良将。因此,古代思想家很重视人才的使用。儒家把能否用贤看作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孔子对鲁哀公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请直,则民不服”。(1)“直”即正直之士,“枉”指好邪之人。正直之士位于奸人之上,民众就服从,反之则…  相似文献   

20.
晁错思想的特点是通过古今之变来阐述君臣之义,并最终将古今之变落实在君臣之义上。中国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勾画为三个维度,天人之际为空间维度,古今之变为时间维度,二者构成纵横两条坐标线,而君臣之义就是这个坐标的圆点即轴心维度。晁错对汉初无为政治的理解不是君主无为,而是臣子无为。晁错认为在人臣治国的时代,法治与仁政开始有了现实结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