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件内容复杂、涉及经济关系千头万绪的事,要从哪里下手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就是说,增强企业活力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企业搞活了,整个经济体制就活起来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增强企业活力,而企业活力增强与否,则是衡量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法码。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务必紧紧抓住这个中心,切实地为增强企业活力扫除障碍,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对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进一步作了概括,强调指出: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概括,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对于搞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再认识入手,对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增强企业活力及其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对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由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一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若从1980年国务院发文进行“扩权让利”试点开始,到现在已是14年了;如果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算起,正式把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至今也是整整10年。十多年来,除了“扩权让利”之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则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抓好这个中心环节,具有带动改革全局的决定意义。为了抓好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是企业活力,为什么要增强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而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是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合理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利益、责任、权力等问题。 (一)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经过八年来的改革实践,和过去传统模式下的情况相比,整个城市的经济面貌和国营企业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权限已经有了相当扩大。但是,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国营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有活力,社会经济才会有活力。所以,如何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当前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过去,我们的企业为什么缺乏应有的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国家机构对企业管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自本期起开辟“优秀厂长谈增强企业活力”专栏,为那些立志于改革创新的企业家们提供一个论坛,欢迎大家结合企业改革的实践共同探讨怎样才能增强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一、改革战略的转变1996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有新的进展,这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策的改革战略转变的条件下出现的。改革战略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有企业改革上升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不是新的方针。早在1984年忡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冲就已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在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中,国有企业尽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改革,然而并没有真正成…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利用价值规律,财政工作也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按照价值规律的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4.
肖鸿 《求实》1996,(Z1)
企业转机建制必须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肖鸿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哪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文件。它既深刻地剖析了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模式的弊端,又明确地指出了建立新经济体制模式的根本方向。《决定》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经济活动细胞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中国特色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企业有充分活力,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在社会化生产中,企业是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我国有一百多万个企业,八千多万职工。企业是否有充分活力,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极大。而我们现在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只有  相似文献   

17.
1、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决定》强调,要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2、第一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作出明确部署。《决定》明确提出在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要基本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以及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 3、强调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阐明,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只有统一经营才是集体经济。 4、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决定》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作出明确部署。  相似文献   

18.
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除了在计划制度、分配制度、干部制度和价格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外,必须相应地在劳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推行劳动合同制。1、我国现行的劳动制度是固定工制度,这种制  相似文献   

19.
今年5、6月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他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要使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指明了道路。 首先,《决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是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市场取向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