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去年5月台湾大选、陈水扁登上“总统”宝座至今,已有八九个月时间。大陆固然不希望有台独背景的陈水扁上台,但还是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给其一段观察期,此间对台湾并无直接迅速的压力。孰料陈水扁就任后,台湾自乱阵脚,几乎没有稳定过几天,经济急转直下,股市跌跌不休,政坛更乱得不可开交,“行政院长”辞职,副“总统”忙着跟媒体打官司,“总统”自己一会儿陷入绯闻案,一会又要面对“在野党”的联合罢免。台湾《天下》杂志最近的调查表明,因为失望,  相似文献   

2.
台湾股票市场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台湾研究》2005,(4):26-32
台湾股票市场交易规模庞大,曾在国际股市交易额排名中高居第3位,为岛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筹资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台湾股市也经历过举世罕见的巨幅波动,有明显的不成熟的阶段性特征,民进党执政后台湾股市更是陷入长期低迷,由此造成民间消费低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因”,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4.
陶杰 《南风窗》2010,(23):97-97
<正>邓丽君离去15周年,海外华人社会纷表哀悼。邓丽君的歌唱生涯见证了台湾光复后的重生。日本殖民遗风犹存,原住民的悲情,与周璇之后的民国小调同流,在戒严时代成为台湾民间的精神慰藉。邓丽君的歌唱风格,上承江南丝竹的婉约阴柔,成为南方的国民党政权的文艺代言。从《何日君再来》到《月亮代表我的心》,邓丽君的歌像《楚辞》;大陆的《南泥湾》、《洪  相似文献   

5.
读者     
《南风窗》2007,(13):8-8
谁来呵护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安全感斯蒂芬·韦恩斯在《绝境与生机》中把股市恐慌分为假恐慌、周期性恐慌、传染性恐慌和真正的恐慌四种。他表达的观点之一是,疗治经济结构失衡、股市投机时,如何抚慰投资者脆弱的心灵并给其安全感,显得特别重要。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形形色色的回顾活动正在上演。遗憾的是,纪念的内容却呈现出"传染性务虚"的特征。事实上.国际社会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现在一样重视金融安全,比"攘外"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透视李登辉访美后台湾地区的“民意调查”严峻台湾地区自50年代《新生报》、《联合报》等新闻机构开始运用“民意调查”方式,收集、分析、反映台湾民众的社会意愿以来①,这项社会调查工作得到了不断的进展,近年来更是受到台湾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透过民意调查的手...  相似文献   

7.
两岸经济关系现势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竹园 《台湾研究》2001,(3):18-22,31
近二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发生明显的转变。大陆经济在持续七年的向下调整后,1999年下半年开始由谷底回升,2000年以来,出口贸易持续上升,消费市场转趋活跃,股市及房地产呈现向荣,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吸引大量外资投入。台湾经济也由1999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但自去年五月政权移转后,由于新政府财经政策诸多失误,境内投资环境迅速恶化。再加上朝野政争不断、投资者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大幅滑  相似文献   

8.
马锋 《台湾研究》2020,(1):93-100
由于惨烈的市场竞争、特殊的政治脉络及族群撕裂的观众基础,台湾电视政论节目形成了蓝绿两极化收编和对决的格局,可谓是“台湾奇观”。在轰轰烈烈的“反服贸运动”中,电视政论节目基于朋党化的格局,表现出排他主义和鼓噪悲情民粹主义的突出特点,电视政论节目并非人们所期待的“公共论坛”,反而造成社会认同的分裂,阻滞了两岸和谐共进的步伐,形成了台湾民主的畸变。  相似文献   

9.
吴欢 《台湾研究》2013,(4):53-57
1914年北洋政府《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行政诉讼法制确立的标志,也被台湾学者公认为是台湾行政诉讼法制百年变迁的历史起点。但是此前和此后的五十年日据时期是台湾行政诉讼法制发展不可不察、不可回避的背景。随着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南京政府1932年《行政诉讼法》也被带到台湾施行,是为台湾行政诉讼法制史上的“旧法”时期。2000年台湾“行政诉讼法”大规模修正,是为“新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少年(指12岁以上不满18岁之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根据普通刑法的规定应当科处刑罚时,一般适用《少年事件处理法》(以下简称《少年法》),无明文规定的,适用普通刑法·《少年法》的刑事处分制度与普通刑法的刑事处分制度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台湾《少年法》中的刑事处分制度的主要特色阐述如下。 一、少年刑罚的先决条件 1.基于“教刑并重”的责任原则。 首先,少年刑法的立法思想,应为教育刑思想,这已是世界各国少年刑事立法的一大趋势。然而,综合台湾《少年法》的立法经过及其框架,可评断出其尚非“教育刑法”,仅属“教刑并重”之刑法。台湾少年法草案,着手于1954年7月29日,于1962年1月31日公布。公布后经两次修改,始于1971年7月1日施行。1976年1月20日再度修正。少年法难产及多次修改之主要原因在于,对于“以教代刑”之思想原则有争议。依照原来少年法草案的设计,少年犯罪除所犯者是最重本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且犯罪时年满16岁者外,不受刑事处分,一律受教育处分,台湾行政院认为,此种规定过宽,无异鼓励少年犯罪。公布9年半以后,台行政院提出折衷方案为“教”与“刑”双轨并行。这就形成了台湾少年刑法“教刑并重”立法思想的特色。其次,立法上未能揭示出“教”与“刑”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1.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12.
我不是股民,对股市几乎一窍不通,但读了《南风窗》10月(上)刊登的香港中文大学财务教授郎咸平的谈话,还是深受启发。郎咸平说,“目前我们的资本市场中只是某些人在圈钱而已,我们自己的股民都没有办法相信我们的股市,更不用说国外的投资者”,“目前(股市)这种状况,要改变已有的存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多年形成,大家的存量都不是用合法的手段得来的,要把存量的质量完全改变难度非常大。因此应该从抓流量开始。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要向股东承诺一个市盈率,承诺一个确定的红利回报,而达不到这个指标就要向股东赔偿  相似文献   

13.
试析台湾《贸易法》彭莉1993年2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酝酿十余年之久的《贸易法》。这项法律确定了台湾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重构并完善了台湾的贸易法律体系。该法被誉为“贸易宪法”,它不但对台湾的对外贸易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台湾当局为谋求...  相似文献   

14.
媒体     
《南风窗》2014,(23):14-14
<正>01中国股市自成一体英《经济学人》10月21日过去一个月,全球股市低迷,股民纷纷抛售持有的股票。9月底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的股票指数纷纷下跌了大约5到9个百分点,唯有中国的股市平稳发展。人们通常将中国股市比作赌场,输赢难定。过去10年里,资本控制形成了中国股市特立独行的局面。每当全球风险上升,投资者们便纷纷涌向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5.
策划人语台海危机的阴影,在1996年的春天,穿过余光中诗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最终停落在罗大佑的《美丽岛》中,歌手柔肠低回地唱道:“沧海遗珠啊,目光何烈如炬,故土梦里追,归乡共飘泊去……离别黄昏后,相会在断层底。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转眼10年流光,普通民众在悲情与激昂中日益看清楚,民生的考量在两岸的政治图谱中究竟占有几分位置,“往来离合间,渐露出阴阳脸。多情美丽岛,真心换虚拟意”。而10年之间,台湾社会在走出军管的威权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民主自由”之后的认同危机、文化割裂与公平欠缺之痛。就像大陆民众在引领国家…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现行“国籍”制度默许台湾居民拥有双重“国籍”,使部分台湾居民在事实上拥有双重“国籍”,导致台湾居民“国籍”问题比较复杂。从“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实践经验来看,两岸和平统一后,台湾居民的“国籍”问题必须作适当处理。鉴于回归前香港居民国籍问题的复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解释的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实施作了变通规定,灵活处理了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保障了香港顺利回归。两岸和平统一后,可借鉴处理香港居民国籍问题的经验,充分考虑潜在风险,根据现实情况对台湾居民“国籍”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维护台湾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台《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彭维学今年2月,台“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推出一套初中一年级新教科书《认识台湾》,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已于9月在岛内各学校试用,计划明年9月新学期正式使用。教科书宣扬“脱中国化意识”,鼓吹“台湾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台湾表面上光复了,但实际上是美国的殖民地;这是战后台湾人最大的悲情,就像战前台湾人最大的悲情,是被日本人统治一样。我这一辈子在台湾,还没有当过真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中日两国签署了《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居住在台湾的人民被视为日本臣民。许多台湾居民因此移居大陆,被称为“台湾籍民”或“日籍台民”。“台湾籍民”问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强加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奇耻大辱。日本投降后,“台湾籍民”成为历史名词。日据时期,“台湾籍民”大批移居福建,对福建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少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闽台关系增加了特殊的内容。本文就日据台湾时期在闽的“台湾籍民”类型、职业与政治状况,以及日本当局对他们的态度等,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20.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蔡放波(一)“皇民化运动”的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次年4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诸岛割让予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后,面对异族残酷的殖民统治,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