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RHV)后体温升高1℃和濒死期患兔进行剖检,取各主要脏器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且对患兔同步进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室诊断检查,以探求DIC在患兔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兔病毒性出血症(RVHD)患兔急性死亡的原因。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兔瘟(暂定名)是家兔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极高,死亡率几乎100%。严重影响着养兔业的发展。为解决生产问题,笔者以异种动物为材料研制出一种新药—抗兔瘟PIS。经实验室试验和疫区试用,表明本品对急性兔瘟有较好预防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药物:抗兔瘟PIS,批号为:86-1、86-2、86-3,经无菌检验、安全试验合格。 2.应用方法与剂量:每只家兔臀部肌肉注射3毫升。 3.攻毒试验:注射药物后,于不同时间进行攻毒。所用种毒为Y854F_(14)兔瘟强毒,系本系1985年从自然发病病例分离到的,经同种动物连续传代,以病死兔肝组织冻结保存。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46例实验感染急性兔瘟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动态观察,同时进行了部分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现先将有关肝功能的病理变化报道于后。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购自非疫区经常规观察健康的成年或青年短毛兔。 2.感染用病料:用本系传染病教研室提供的Y_(8504)、F_(11)和F_(14)兔瘟病毒纯毒株感染家兔,发病死亡后,立即采其肝组织制成10%肝悬液,作为病料,每只供试兔股部肌肉内注射1毫升。  相似文献   

4.
动物病毒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血液白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减少及淋巴器官损害。我们曾对急性兔瘟病例进行观察,发现多数病例出现淋巴-网状器官细胞核碎裂现象。本项研究旨在查明,家兔实验感染急性兔瘟时,血液白细胞计数值和分类计数值的变化,及其与淋巴器官病理组织学损害的关系,为本病的临床血液学诊断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从非疫区购得的成年健康家兔37只,体重均在1.5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实验感染兔瘟兔外周血液和淋巴器官非特异性酯酶标记淋巴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旨在了解本病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1.家兔人工接种:选择动物接种的病料及程序均按兔瘟病理组织学研究一文介绍的方法进行(贺宏斌等),共接种家兔27只,另取6只为淋巴器官组织酯酶染色对照。 2.血液涂片酯酶染色:参照谭诗文、侯西庚  相似文献   

6.
兔传染性口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以口腔粘膜发生水疱性炎症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流涎病。1987年6月,新疆军区驻乌鲁木齐某部试验站饲养的家兔发生本病。 (一)发病情况 该站共饲养中国家兔58只,其中成年兔10只,30~90天仔兔、幼兔48只。1987年6月22日~7月4日,40只仔、幼兔相继发病,发病率为68.9%;死亡19只,死亡率为47.5%。成年兔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治疗家兔急、慢性兔瘟病兔瘟是家兔的烈性病毒传染病,其特点为传染迅猛、潜伏期短、病程急,发病率为90%以上,致死率为95%以上。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疗。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急性和馒性型兔瘟病366例,治愈308例,总治愈率为84%,取得较好疗...  相似文献   

8.
贵州某兔场1986年5~7月间出现一种以败血症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兔病流行,累计死亡家兔387只,经对9只送检病兔、死兔的病原学诊断,确诊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兔副伤寒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氯霉素肌注治疗病兔,并用该场分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制成死菌苗,对临床健康家兔进行预防注射,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 (一)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 该兔场共饲养家兔1070只,4月底开始发病,大多数病例发病突然,迅即死亡。病程短,一般为1~3天。病兔表现精神沉郁,不食,体温升高到41.2~41.8℃。幼兔患病后呼吸增数,间或出现惊叫、不安。怀孕母兔可见死胎、流产而引起死亡的现象。本病在流行过程中,除个别慢性病例发生拉绿色清稀粪以外大多数病兔均未见到腹泻、下痢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氯氯苯胍进行防治家兔球虫病的试验,结果如下: (一)通过对49只实验兔的治疗观察,认为每公斤饲料混入氯苯胍330毫克,日加饲料二次,让兔自由采食,对已患球虫病兔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治疗8~14天的结果来看,球虫卵囊转阴率均为100%。因此,使用氯苯胍治疗家兔球虫病可以7天为一疗程。 (二)对治疗转阴的球虫兔群,按每公斤饲料混入氯苯胍160毫克进行预防试验(饲喂方法同上),投药后10天检查,均找不到球虫卵囊。以后将剂量减为130毫克,连喂3个月,亦未发现球虫卵囊。故将预防剂  相似文献   

10.
兔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cuniculum)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或兔传染性鼻炎,其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存在于健康兔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当家兔抵抗力强,外界环境良好时,不易致病。当外界环境恶劣,饲养管理不良,家兔体质差,抵抗力减弱时,此菌乘机活动,引起发病。统计资料表明,该病是引起9周龄至6月龄的兔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和治疗目的,必需做出生前或病前诊断。煌绿滴鼻试验是多种:日刊介绍的诊断兔巴氏杆菌病的一种方法。《中国兽医科技》(原《兽医科技杂志》)1982年第11期刊登宋兆敏的《煌绿激发试验引起死亡初报》(以下简称《初报》)的文章,对煌绿滴鼻进行了否定,使兽医临床莫衷一是,不知其可。工作的需要,要求我们做兔巴氏杆菌病生前诊断、病前诊断、所以对《初报》进行了研究、推敲,认为其所谓“假阳性”理由不能成立,致死滴鼻兔不能排除药物以外的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对兔病毒性出血症(RVH)患兔的淋巴器官进行系统动态观察的资料尚不多见,本文就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家兔,于体温升高1℃迫杀病例和发病濒死期病例进行剖检,对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连续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并对T淋巴细胞的消长规律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急性“兔瘟”在发病过程中的体内变化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46例实验感染急性“兔瘟”病例体内酸碱平衡及肾功能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情况简要报告于后。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所用动物、感染用病料、感染方法及感染前后的临床观察,均与《实验感染急性兔瘟病例肝功能病理改变的观察》一文相同(见本刊1987年第6期)。感染前的血样简称第一组,作为健康对照值;感染后体温升达最高值并开始下降时所采血样简称第二组;濒死期所采血样简称第三组。本实验所进行的生化检验项目及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87年7~9月,兰州某养兔场发生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致死率很高,在两个多月内先后共死亡大小兔320余只,死亡兔占该场养兔总数约60%以上。最初误认为是兔瘟流行,曾先后注射兔瘟疫苗3次,未能奏效。后经我们对5只濒临死亡的病兔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该养兔场流行的是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S.typhimurium)所引起的家兔副伤寒。根据诊断结果,立即采取药物治疗,清圈、换圈、消毒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家兔正常心电图,国内外报道的参考数值大小不尽相同,为了准确掌握家兔肢导联心电生理常数,为医学和兽医学,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能准确地应用家兔这一常用的实验动物提供依据,进行了本实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器材:心电图机(XDH—3型、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稳压器、导电液(饱和食盐水)、兔保定台(台板上铺有厚2毫米,60×80厘米绝缘胶皮垫)。  相似文献   

15.
1984年2月以来,无锡地区家兔中流行一种急性传染病,我们对流行区的15个乡、161个村、791个生产队、2746个疫点进行了调查,自1984年2~4月(73天内)共发病23045只,发病率平均55.54%,死亡21209只,致死率92.03%,死亡率为25~100%,平均为55.65%。死亡兔中98%以上是3~4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2月龄以内的幼龄兔很少发病死亡,即使死亡也是并发其他病。该病发生快、病势重、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是本地  相似文献   

16.
波氏杆菌属中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在家兔主要引起仔兔和幼龄兔发生支气管肺炎,而成年兔感染后多表现为慢性鼻炎,对养兔业危害较大。为了有效地诊断与防治本病,我们对所分离的3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培养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发病兔群中的临床健康兔做了 血清学抽样检验。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菌的分离培养:从不同日龄的发病死亡兔分别采取肺、肝、脾、肾、心血等病料划线接种于10%绵羊脱纤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需氧培养48小时后,选取典型菌落做成纯培养以供鉴定。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下旬,武威市某学校新近购买的供教学实验用兔发生大批急性死亡,经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实验室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并对疫源地区的兔群紧急免疫接种,控制了疫情。 (一)发病概况 该校原自繁自养兔31只。为扩大实验兔群,9月中旬从本市清水、和平、柏树等乡镇购来成年家兔81只,实验用去20只,共存栏92只。9月21日,新购买的兔突然死亡2只,26~27日死亡达高峰,死亡数分别达13只和21只。期间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效。至10月4日,共死亡78只,发病率84.78%(78/92),致死率100%。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1株免疫效果好的候选猪瘟疫苗,在家兔模型上对表达猪瘟病毒E2基因的3种重组腺病毒(rAdV-E2、rAdV-optiE2和rAdV-E2UL49)进行了免疫效力评价,从抗体、攻毒后产生定型热反应以及兔脾中病毒载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rAdV-E2UL49免疫组(n=5)在免疫后第2周,3只家兔产生了特异性的猪瘟抗体,免疫后第4周,所有免疫家兔的抗体阻断率均达到了70%;相比之下,rAdV-E2和rAdV-optiE2免疫组(n=5)家兔在免疫后第4周,只有个别家兔检测到了猪瘟特异性抗体。用猪瘟弱毒疫苗(C株)攻毒后,rAdV-E2UL49免疫组家兔均未出现定型热反应,在其脾中也未检测到C株病毒RNA,其免疫效果接近于C株;rAdV-E2和rAdV-optiE2免疫组各有3只家兔出现了定型热反应,在个别兔的脾中检测到了病毒RNA。结果表明,伪狂犬病病毒UL49基因编码的VP22蛋白可以增强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原性,rAdV-E2UL49有望成为一株有潜力的猪瘟疫苗。  相似文献   

19.
1985年6月,我们对中和抗体监测做了改进,采用混合血清测定猪瘟抗体,既省时省力,又扩大了监测面。 (一)材料 1.试验猪:选群众自养的免疫过2次的猪15头(分成3组),免疫过1次的猪5头为1组;另选群众自养的未免疫猪2头,作为对照组。试验猪均为50~80日龄的仔猪。 2.试验兔:为1.5~2公斤体温恒定的健康家兔。 3.猪瘟兔化弱毒:系农牧渔业部南京药械厂提供的猪瘟兔化弱毒单价苗,1984年6月5日出厂,批号为110-2,经兔传代复壮而得。使用前用敏感家兔测定其最小感染量(MID)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在我区的家兔中流行着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经试验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来源:从疫区贩运兔种,引进了带毒兔;从疫区来的人、车、用具机械带毒。 2.易感动物:主要感染青、壮年家兔,3个月龄以下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很少发病及死亡。性别对感染无差异。未发现感染其他动物。易感兔种有:安哥拉长毛兔、力克斯兔、大耳白兔、青紫蓝等,以长毛兔最易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