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2.
李殿仁 《求是》2015,(3):48-50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传播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党史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出现并呈现出蔓延和渗透的趋势。毛泽东在对党史研究进行论述时,特别是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中,依循党史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多重维度自成逻辑,为当前党史研究领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益帮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在历史思维、中国本位和实践导向等各个向度主动亮剑、共同发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手段、思想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高度警惕其现实危害,针锋相对采取应对之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传播手段网络化。自媒体时代,网络是最重要、最高效的传播媒介,网上阅读是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它们是脱离实际和无法实现的。还有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史学领域的一个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种“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针对诸如此类的观点,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是怎样掩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6.
道路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是对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错误回答。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是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历史虚无主义",进而以更加彻底的形式否定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它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支流代替主流,进而歪曲历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目的却不是为了深化历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与历  相似文献   

10.
<正>露骨、显性、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丑化领袖、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人看穿识破,一经批驳便成"过街老鼠"。但是,必须看到,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绝迹,也没有消停,而是变换了策略,变换了手法。这其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它在眼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文艺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领域还很活跃。其突出特点是比以往历史虚无主义乔装打扮得更为隐蔽、更为  相似文献   

11.
许海 《前线》2017,(1):65-66
<正>近年来,一些诋毁历史英雄人物,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如针对长征胜利80周年,有人便以讹传讹,不仅怀疑"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还妄称蒋介石为红军长征"放水",污蔑红军"强拉百姓入伍",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言论,在思想领域造成了混乱。在此,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源流与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动辄以怀疑、否定的面目示人的特点,有其思想史上的渊源。远在古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高校理论战线》总编辑、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文学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田心铭在最近一期《红旗文稿》发表《识别历史虚无主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文。文章指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中国走什么道路,坚持还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争。只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实质,以是否符合  相似文献   

13.
汤涛 《党的文献》2020,(1):24-26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长期需要警惕、抵制和克服的一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出发,针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这一错误思潮的新特点、本质和危害所在,为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曹岩 《世纪桥》2020,(1):63-65
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历史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其本质在入侵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否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对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出发,阐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应对策,为推动意识形态领域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要靠历史传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源自西方,最初发端于哲学领域,后逐步向文化、思想和社会领域渗透。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否定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日渐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维护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紧迫任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利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科学革命观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去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危害;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术实践话语、媒体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研究和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正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国内。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与境内一些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在客观上推动了这股思潮分布地域的国际化。二是表现领域文艺化。除继续在史学领域泛滥外,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在大众密切关注的文艺领域呈现。一些文艺作品或抹黑党史,或歪曲中国革命史,或虚无中华民族历史,企图挑拨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鱼水关系,动摇人们的历史观。一  相似文献   

18.
近一百年来,历史和实践已雄辩证明我们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非凡卓越成就,党和国家的发展史是宝贵历史资源,也是当代中国现实合法性来源。我们要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成就,警惕、反对国内外各种错误评判和思潮。总结梳理历史虚无主义近三十年花样式反动分裂颠覆性言论,无非就是围绕"两个否定"说事做文章: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认社会主义,以碎片化研究扩散红黑颠倒、混淆是非的言论,目的就是以历史为切口,否当今之现实,全盘否定党的指导思想和所走道路,进而取缔共产党执政地位。因此要从思想认识根源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其背后实质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斗争。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5,(9)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起伏发展几十年,人们对它越来越熟悉了。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否定和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怎样改换手法,只要看清这几点,就能够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歪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用意  相似文献   

20.
舒涛 《世纪桥》2024,(1):42-4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由以往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转变成为具有“软性”特点的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颠覆历史,冲击主流价值观,破坏舆论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应认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及本质,增强辨识能力,防范其危害;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唯物史观,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防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