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始终激荡着两股相互碰撞的潮流,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走向世界,即"中学西渐"。其中明清时期即16~19世纪初可谓是中学西渐"奇异"的高潮,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其中担当了主要和重要的历史角色。这一时期传教士钻研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翻译和著述了大量的涉及中国各方面文化的书籍,以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视角向西方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对启蒙时代的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澳门是西学东渐的植入点。西方传教士最初到中国传教, 都以澳门为第一个落脚点, 他们在澳门建立教堂、医院、文化设施, 使西方文化首先扎根澳门。澳门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内地传播的散发点。西方传教士在澳门积累一定经验后, 以此为基地, 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渗透,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 也大量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或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或参与中国的文化活动, 如修定历法、园林设计等。澳门是近代中国多次进步政治运动的舆论传播地和依托地。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 孙中山反清革命活动, 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奠基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对其思想文化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洲传教士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儒学对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民主政治和现代教育体系构建,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没有国界的.世界三大宗教从公元一世纪起先后传入中国,并程度不同地融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但发生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却是与先前的那些宗教的时代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是跟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大炮一同侵入,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但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毕竟是先进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开办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文化教育医疗设施,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尽管这“发展”是那么痛苦和屈辱.  相似文献   

6.
明末西学东渐与传教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西学东渐与传教士陈月清在16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的300年间,中国有过两次西学输入的运动。第一次是明末清初传教士的东来带进了西学;第二次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的引进。本文仅就明末西学东渐与传教士的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7.
理雅各——从传教士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于鸦片战争期间来到香港进行传教活动。他深深地被中国的古文化所吸引,第一次把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架起了一座永载史册的桥梁。在东方以及东方文化倍受瞩目的21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更加钦佩这位文化交流使者和伟大学者的远见与卓识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教会一直在进行教务医药传播工作。西方基督教会认为直接的教义说教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而教会医疗事业所体现的爱人如己、济世救人的精神则会吸引民众,因此就把医疗事业“作为福音的婢女”,利用医药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教会医疗事业大都经历了创办诊所、医院,进行医学教育的历程。本文将以广州为中心对晚清教会医校与女医人才的培养作一探讨。一、教会女医学校的建立晚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广州,广州成为传教士入华的前沿阵地和枢纽,传教士在广州投入了大量的传教资源,教会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1835年…  相似文献   

9.
十六至十八世纪 ,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欧洲大工业的准备时期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欧洲各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 ,必然引起政治与思想的变革。新兴的阶级既反对当时的贵族特权 ,又反对当时的教会特权 ,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当他们在寻找自己改革的理论根据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中国成为他们的范例和根据 ,因为中国“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特权 ,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1] (P2 92 ) 。而与此同时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作用 ,从明朝中期开始 ,中学开始源源不断地西传 ,正好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在反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教堂、传教以适应列强侵略需要的斗争中兴起。河北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途中“狠狠教训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廊坊大捷谱写了爱国主义的悲壮篇章。在新世纪里 ,既要扩大对外开放 ,又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1.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中国学会非常重视学术文化事业,其大多数会员也以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在学会活动中极为重视书刊的出版发行工作。他们自行编辑出版的几种刊物和丛书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中浪漫的理想追求氛围,对改造中国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对世界潮流的认同、对科学民主精神的呼唤。这些既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潮流的组成部分,又留下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过程是并行发展的,它既有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积淀和物质准备,也有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所创造的条件,而且也是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蕴力深厚的体现。根据欧洲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不同理解,这一时期在宗教、历史、政治、道德、语言等方面中华文化在欧洲都发生了影响,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汇和互补。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核心命题是劳动分工的整体社会转型,其中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直接造成人的生存悖论。劳动社会分工牵涉整体社会改造,包括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古典社会思想家均切入这一命题,但未有客观的行动纲领,但这些理论阐释构成了近代以来全球各国现代社会建设的前提。中国社会理论丢掉了现代性起源环节,直接承接西方二战后的社会学理论,但因忽视现代社会理论的核心命题而存在缺失。当今中国的社会学界亟待正视中国社会现实,实现从社会学理论到社会理论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活动,近代中国人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运动等几个历史阶段。伴随着这一过程,中国社会也经历了由经济到政治并到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近五百年前,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从而发生巨大的全方位裂变,其中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国学术之裂变最为剧烈。中国学术艰难地发生着转型,从传统迈向现代,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虽然这一过程今天尚未完全结束,但从总体上看则处于一个逻辑的终结点上。今天中国的知识人承担着这样的学术使命,自觉地终结这五百年的文化发展逻辑,合乎逻辑地创造出中国现代学术的知识类型。中国学术走过了子学阶段、经学阶段和理学阶段,今天则合乎逻辑地过渡到法学阶段。不同时代的知识类型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为之奠基,作为今天中国学术新阶段的法学知识而言,其哲学观念必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新道统论作为一种当代中国法哲学样式正是为这种法学知识奠基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哲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哲学时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无法完全摆脱西方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自身的强大传统又使得中国哲学家对自己的思想家园难以释怀。中国哲学如要走出西方语境,得到西方哲学家的更多关注,只有通过分析中西两种哲学相互影响的历史、揭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具有的相似之处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从时间的“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等方面对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汉英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通识性大学教育理念的变迁来看,社会工作教育者应树立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的观念.在教学环节上,将教学看成一个认识飞跃、研究发展和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在研究方面,注重研究的社会导向,通过"团队"来开展研究活动,并将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及推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在社会服务方面,则要通过实习教学和督导活动、行动研究以及直接的社会服务,达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发展和推广专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青少年头脑,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契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要和接受习惯,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大众媒体等多方共同协作、相互联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