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和少数民族的村寨是两种不同类型而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前者讲究"意境"的表现,后者意在"意象"的召唤.每种文化内部最核心和最高的哲学理念都可能通过建筑表征出来.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胸臆中天道体会的投射.侗族村寨的环境安排和建筑营建亦体现了该民族悠远的文化记忆和该民族的宇宙论.侗族村寨的风水、鼓楼、风雨桥、民居的整体奇妙地隐喻和象征着龙的意象.总之,作为一种最物质性的建筑其内在理念却是该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鉴赏诗歌的重点和难点是把握意象、意境。说它是重点,是因为诗歌大多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感情。说它是难点,一是因为意象、意境至今是个没有定论的概念;二是意象、意境的内涵往往也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3.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颜方明 《求索》2012,(6):97-98
意境是古诗研究的难点,原因在于意境理论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而没有进行具体语符载体形式研究。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古诗意境的认知与阐释机制应充分考虑意象、意象组合、形象、风格、情感和张力结构等语符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学意境是"两课"教学的一种艺术性追求,是在情景交融、情理相通、形神兼备、意在虚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两课"教学意境是充满审美情趣的至高境界,它能激起"两课"教育工作者对"两课"教学艺术完美性的不懈追求,但这种不懈追求是需要不断的辛勤探索才能达到的,特别是要科学把握"两课"教学意境形成的条件和特点,遵循"两课"教学意境的发生规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把"两课"教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正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在这一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有了新的创作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称之为"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7.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卞文 《黄埔》2011,(4):60-6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汉代杨雄说得好:"书为心画"。书法以它特有的"形态"表现着书法家的意境,它那跃然纸上错落有致的点线是境界中智慧的体现。滕墨之的书法以情为基石,以意为书法的生命力,以丰富的书法人生感悟为涵养,在灵动间畅想,开创了一代美妙书风。书道尚意,得意可以通神,所以书法全其意而已。而要表  相似文献   

9.
杨海森 《北京观察》2012,(11):52-55
正如同诗画界那样,摄影界经常有人讲"意境"。摄影中的"意境"究竟是什么?摄影中是否有那么多意境?讲摄影、写文章的人每必说意境,但拍照片的人却很少讲。在与杨海森的接触中,从未听他说过"意境"二字,但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反而使人对"意境"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意境究竟是什么呢?有关论著常用"情景交融"这句话来解释意境,在对自然、山水、景致的描绘中,有的给人以空旷、寥廓的联想,有的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这些都给欣赏者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其无限遐思。但这种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是一种模糊的表述方式,是一种暗示,使人能领悟到一种无限的景外的远致。  相似文献   

10.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后经历代修葺重建而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简朴典雅,诗景相融,今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看到的茅屋故居正是根据杜诗中的描绘而取意其意境于1997年建设的古典园林景观。杜甫草堂将古典园林与杜甫诗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无不体现出杜甫草堂特有的园林文化艺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杜诗的精神与意境,景观考虑到了整体的布局,也留意于细节的体现与表达。本文试就草堂茅屋的园林文化与杜诗意境两方面作一简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东方审美观形成的美的意象、樱花的怜惜升华成的惋惜意象和对樱花报春凝结成的赏春意象等方面,中日比较一致。而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日本在樱花意象中更多地体现了武士道精神、物哀心态、集体主义以及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而中国在樱花意象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纯的审美,这种意象更多地表现在:团结、高洁、轻柔和淡泊的宁静之美。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器以载道”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意义获得是因为阅读者的主体境界与经典文本的境界会发生"交融"."境界交融"的发生谓之"通感",它基于"道通为一"的宇宙终极原理以及人类普遍具有的共通感.在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境界交融"既体现为人文知识的获得与增进,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精神品格的涵容与净化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研习,都是一个追求道同学与尊德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红波 《理论月刊》2010,(4):110-112
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高灵境的启示"即道的启示是意境比较高的一个层次,也是决定意境深浅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志,但直接言道的诗歌并非就是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深邃的作品,意境的深浅和诗与道的张力密切相关,诗与道的张力是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  相似文献   

16.
郑益兵 《求索》2012,(4):141-143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看,美学意象分为单一意象和多元意象。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前者是由诗歌创作者共同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后者则为诗歌创作者思维活动的个性差异所致。每一个意象都有其存在的理据。意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与客观物象的特性密切相关。把握住诗歌的美学意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6)
"天地境界"是指人将自己置于天地间,成为宇宙、天地一份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培养医学生的"天地境界",使其忘记"小我",将"小我"融入天地之间,在日后工作中发扬"大爱"精神,从而对医患矛盾的缓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从"天人合一"思维入手,培养医学生"与天地相配的人格",进而培养其"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想"与"因"结合的诗学观,不仅为诗歌创作、鉴赏和文学批评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作为汉诗英译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宇文所安英译王维诗的"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画境中的动态性、静态性和光线色彩的和谐性在翻译中的摹写和润饰作用,分析了禅宗审美意境翻译中的"无我之境"、情景交织中的意境翻译的动感、声情意象翻译的乐感,总结了典故翻译的文化交互性,指出了宇文所安的翻译艺术的再现性重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20.
"敬业"是一个历史文化范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更多地内涵了"敬事"的意义,而"敬位"、"敬职"则具有相近意义。从一般意义而论,从"职事"到"事业"反映出人们从事职业的境界,由此而展现的"敬业"说到底体现的是人们的文化生命境界,"敬以直内"与"义以方外"都是提升自己文化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