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法的出台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法治建设二十年的优秀成果,本文旨在从法治的视角看待物权法的立法过程,明确物权法立法的所体现的法治意义.物权法依据宪法而立法,是中国民主立法的一次巨大胜利,坚持平等保护原则,这是物权法对法治的贡献,同时也只有在法治的时代背景下才有民主立法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2.
占有是一切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的前提,是物权的起点,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第五编对占有制度进行了专门规定,这是我国立法对占有制度的首次规定,弥补了我国物权立法的一个空白。但是,该规定从法条数量上看仅仅只有五条,对占有制度的规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占有的定义、性质、效力等基本问题均未加以规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与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占有制度相比,我国《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存在许多缺失。本文将从占有的历史渊源、概念、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对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占有制度作出评析,指出我国《物权法》占有制度的立法缺失,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占有制度的相关规定,提出我国民法典如何完善占有制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试论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物权法草案坚持了平等保护原则,既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而且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不仅坚持了正确的立法方向,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在第三人利益保护的问题上 ,存在着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或物权无因性原则两种观点的争论。本文认为 ,善意取得制度更能体现法的正义性 ,也更切合我国的国情 ,所以应是我国立法的选择。但善意取得制度应吸取无因性原则的优点 ,对善意的认定应采用客观推定的办法。本文同时提出了其他方面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应制定以用益为中心的物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实,分析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是对我国现有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保障.物权法立法中,要认识到在公有制的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物权法的不同机制,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权法已不能仅强调单一所有权,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私权进入市场的难题,需要完善他物权制度;物权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用益物权在我国物权法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物权法立法中要强化用益物权制度,以用益物权制度为物权法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物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对抗第三人的财产权利。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物权法。同时,笔者对制定物权法应当采纳的体系,物权法应当注重清晰界定产权、优先权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物业管理的立法原理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状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认为应该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中贯穿和融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以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立法以及我国物权法的立法体系和原则相衔接,使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具有国家法律的基础支持,从而获得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权威性,为物业管理立法完善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严格限制抵押物处分的做法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种做法违背了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和“物尽其用”的立I法宗旨,也与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传统相悖。在批判和总结我国30年立法、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的基础上,l我国物权法应该放松对抵押物处分的限制,使抵押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由转让抵押物。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物权登记若干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的制度基础,在物权法中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物权立法应当重视不动产物权登记问题,科学分析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理基础,正确处理不动产物权登记与物权行为的关系,在检讨现行法的基础上通过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从物权法规范看物权法的立法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范层面上看,物权法规定了许多新的制度,它的实施将使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个人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物权法的制度规范承载着物权法的立法精神,这主要包括:物权的平等保护原则、保护交易安全的原则、明晰所有权范围与加强保护的原则、物权主利益协调原则与重点保护城市居民和农民利益的原则。这些立法精神充分体现在物权法的具体规范中,是客观与实证的。  相似文献   

11.
“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学名词在物权法立法和十六大报告中的使用造成人们认识的混乱,给国企改革设置了障碍。为此,物权法立法草案第四次审议稿将其改为“出资人权益”。这一修改赢得学界普遍支持,但对修改理由的论述不尽完善。从概念法学的角度解构法学上“所有者权益”的内涵和外延对正确认识物权法草案的立法用意和国企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对于建筑物共有部分的性质,历来是多种学说并存.相较而言,按份共有说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立法上有可借鉴性,实践上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新近颁布的<物权法>中间接获得了认可.相应的,对于共有部分所生费用,<物权法>也根据按份共有的基本原理规定了应按专有面积比例进行分担.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依土地之承载得其成就,人类因建筑物之依归而创建文明。因此,建筑物之于人类发展,占非常重要地位。建筑物之所有权及利用权,更是物权法规则的核心之一。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渊源,由来久远,于古老之埃及、巴比伦及希腊之律法即有迹可寻。19世纪初,区分所有权的形式即已为各国地区之民事立法所采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更发展为各国地区不动产所有权法律上之重要制度。我国为因应城市公有化、福利型住房制度转入商品化住房制度的社会客观性需求,暨顺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为取得多层或高层住宅之城市居民提供立体物权的规范依据,于《物权法》第六章专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但检视《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规定,仍存有不足以规范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之处。为此,本文试图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分析角度入手,检视《物权法》第六章的立法取向及其基本内容,并提出其存在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俾作为日后最高人民法院为司法解释或法院判决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科学、合理、现代化的物权法,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重点课题。本文选取法律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以现代产权理论观照物权法的经济意义,对其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物权立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怎样科学地看物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但是因为旧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交易,因此现在很多人对物权法这个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律很不熟悉,因此出现了一些十分偏执的观点,使得物权法的立法出现了严重的非科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对于物权法到底是个什么法以及它到底能做那哪些事情这样的问题,应该有起码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对物权法的制定提出准确甚至是正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我国立法机关将制定物权法列入立法规划以来,至今已形成了三部物权法草案。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有关人员对物权立法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其中包括担保物权立法体例之选择、关于国家所有权立法的态度和关于取得时效之存度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有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笔者相应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大市场的初步形成,物权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但物权法所固有的本土化具有更大的优势,我们分析物权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在我国的不同表现,来说明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权法制度时,既要大胆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物权立法经验,实现法律移植的科学化,又要保持物权法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立法的基石。物权法定原则与物权法的制度价值和规范设计密不可分。物权法中虽多强制性法律规范,但物权法定原则并不排斥私法自治,仍留有当事人自由形成其权利义务的空间。通过介绍物权法定原则的一般理论,指出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阐述物权法定原则与私法自治的冲突,论证在物权法定原则模式下私法自治的空间:私法自治是物权法定的基础,物权法定的目的在于实现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19.
论“物权法草案”的鲜明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物权法草案是照抄照搬外国物权法的观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我国物权法草案是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法律草案,具体表现在所有权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和规则的设计、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以及对城市居民住宅所有人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其规则的确定。因此,物权法草案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尽早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调整财产归属和利用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  相似文献   

20.
物上担保也称为担保物权,既是债的担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外民法关于物上担保立法的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应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物上担保体系,并对物上担保的竞合进行分析,设计了解决方案,对物权立法和民事审判实践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