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台湾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本来就是多样的 ,近年来经过某些人的“导引” ,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对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描绘和概括台湾民众对“光复”以前历史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复杂心态”的影响 ,为大陆同胞进一步认识台湾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张博卡 《理论月刊》2022,(10):13-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新时代进行了重点阐述,为理解新时代提供了重要遵循。从时间上限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这是由党的十八大在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奋斗方向、主要矛盾上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从历史分期上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不仅有规范的文献支撑还有深刻的科学依据;从历史意义上看,《决议》界定了新时代之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这主要是由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构成。  相似文献   

3.
《新唐书》秉承《史记》的体例传统,以本纪、志、表、列传来记载丰富多彩的唐朝历史,通过对《新唐书》体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学家们通过文本书写,既展现了唐朝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又有重点地展现了唐朝历史发展中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剑东 《前沿》2007,(11):236-238
中国的受害者心态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自甲午战争开始成为了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当代,日本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国间的不信任感,使得中国的受害者心态根深蒂固。德日对待历史的反差,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受害者心态。百年的屈辱史是不可能篡改的,不管中国人如何自我疗伤,我们都很难走出这段历史阴影。所以在现阶段,中国人的受害者心态也是很难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受害者心态的延续不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深刻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学习和总结党的百年历史,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满怀信心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6.
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其与历史目的论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反驳历史目的论的姿态而出场的,典型表现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范畴的严厉批判。但是进入《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却又频繁地正面运用"异化"范畴以描述工人状况,重新肯定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一核心术语。马克思后期对这种术语选择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却被长期忽视,这就制约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关系问题的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7.
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围绕“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等三个问题阐述了他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的基本认识.这一认识中体现出的进化论、折衷主义和机械论倾向较大地制约了孝茨基对“个人历史作用”问题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政党。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党先后形成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历史决议,即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前者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对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梁文冒 《人民论坛》2013,(2):188-189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分别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向实践学习得到的正确认识。以这两大历史决议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这两大历史决议向实践学习的经验,对党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璐 《理论月刊》2012,(3):88-91
作为史学性理论小说的典型代表,安伯托·埃柯的《傅科摆》通过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符号化水平上的处理,展现了文本和历史被结构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埃柯运用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构架和构架断裂来显示后现代矛盾,借此将历史的呈现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本文分析了作为符号化世界的《傅科摆》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埃柯解构历史叙事的神圣化、揭秘历史与书写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了解埃柯本人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梁晓霞 《求索》2011,(1):186-188
中国的学术传统历来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先秦历史文本在产生之初就注定它只能在文学与哲学的夹缝中一枝独秀。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向来以道德为核心,政治为旨归,这一点影响深远。《左传》作为中国古代之历史文本也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它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诗性的阐释,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为了更好地作政治理念的宣扬,全知叙述视角的选取是必要的。全知叙述视角的采用使《左传》的作者获得历史叙述的自由,使其对历史的诗性阐释付诸实施,这是《左传》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13.
王兴东和我策划、创作完成《建国大业》电影剧本之后,我们曾经思考过创作《辛亥革命》。可是,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如何提炼?面对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节选?面对百年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何再现?对于任何一位创作者来说,创作《辛亥革命》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迟迟未能下定决心。  相似文献   

14.
付昌义 《传承》2014,(12):34-35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8月份播放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网上对其中的历史细节提出了质疑。这便促使我们更应该准确完整了解那段历史,正确反思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才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性源于中国封闭的时间长且程度深,并拥有超长"天朝大国"历史。这三种历史现实,加上近代百年的屈辱,让中国同时拥有了盲目自大与极度自卑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极端心态,以及受挫的大国心理,并加剧了国人的守旧心态。这些历史现实和不健康心态必然导致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交往主体的选择性,交往过程的斗争性,接受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学习"心态的极端性等问题。中国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特性,实际上是对外开放不足造成的对世界认识不足的问题。除了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外,消除封建等级思想影响,正确认识国际体系的性质,确立国际社会普通一员理念等,对于消除这一不足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永远的驿站》、《历史的刀锋》之后又一部文化历史散文力作。正如著名学者谢泳所言:"曾纪鑫是中国最早写作文化历史散文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有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作者这次将笔墨集中于近代中国,以洪秀全、曾国藩、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台独”思想的抵御和肃清,我们有必要也应当从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积极入手。当前,在海峡两岸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在《反分裂国家法》制订之后,“法理台独”的路子已然走不通。台湾岛内少数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台独”分子,殚思竭虑地以“去中国化”为手段,搞所谓“公用事业正名”运动、篡改历史教科  相似文献   

18.
<正>真正的大师,面对各种批评,应当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相信自己作品的艺术价值,相信历史会给予恰当的评价。2010年5月26日,大连收藏家郭庆祥在《文汇报》发表了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文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当前美术界存在的"流水线作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仅居于当时的舆论首席地位,而且是唯一荣获国际新闻奖的报纸。然而《大公报》在我国的新闻史教材中长期处于冷落状态,往往未被专章专节论述,篇幅比重偏小,而且历史发展轨迹模糊不清,不符合中国新闻史的真实图景。这种情况既有对《大公报》政治骂名的规避,也受到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学界对《大公报》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但这些成果并未充实进新闻史教材,造成研究成果与教材编撰的脱节。  相似文献   

20.
赵坤生 《前沿》2011,(21):155-157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创作长篇小说的人。他的代表作《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奠定了他在近代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推动了近代蒙古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一层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泣红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青史演义》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加以论述,以论证作者在近代蒙古文学创作上的开创性历史地位和对蒙古族文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