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源于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意境表现的得道。从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和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艺术家灵魂的再现,情志的观照。即使是单纯表现自然山水的艺术作品,那艺术作品中的山水已不是原来的自然山水,而是依附着艺术家的灵魂,寄托着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山水,已是“人化的自然”。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不以山水诗人著称,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  相似文献   

3.
盛唐前期,张九龄是人们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他当时创作的山水诗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大多作于贬谪外放时期,诗人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人生思考、怀京恋阙、进退出处等复杂心情,寄寓在即日所见的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透过其山水诗,可以了解诗人遭贬后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潘阳 《学理论》2008,(18):81-82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构建当代生态文化,必须发掘、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由此出发,本文从自然本体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管理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思想为生态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宝贵而深刻的启示。最后,本文指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暖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甚至还有战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无节制开采利用的同时没有想到回报社会和自然,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严重忽略了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能够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中国长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10)
在当前物质飞速发展,人们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落地生根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分为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道法自然、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观、人生观和修身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圣人。  相似文献   

8.
陈卫平 《理论视野》2008,(12):16-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里就这一结合的本质和环节简略地谈点看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其理论建构来讲,在本质上是既接着马克思主义讲,又接着中国传统讲,是这两个接着讲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李霞 《理论参考》2009,(11):45-4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周”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认识和思考辽宁省委党校储霞王虹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及中国伦理文化的优秀传统密切结合的产物,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忘我工作,积极奉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  相似文献   

11.
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山水田园往往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王维和孟浩然等代表诗人,借助自然风物来寻求精神的圆满,将自我消融在景物当中,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诗人们难以忘怀自我,在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尽管如此,他们的诗歌创作仍不失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在南宋时期已初具现代化发展条件,及至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康雍乾盛世时,更值现代化发展千载难逢之良机。然而,中国却是在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击下才开始了赚瞒珊珊的现代化进程,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究其个中原因,自然纷然繁杂,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中国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起某种程度上的阻碍作用。思想的启蒙是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先奏,若非因此一举,绝无伟大变革的可能。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有其顽强的内生性,很难从中衍生出与现代化相吻合的新文化。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看得很清楚。一、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史学话语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思想文化语境尤其是思维模式的产物.当下研究中国传统史学,首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破除近现代以来认识论与科学思维主导下的话语系统与思维模式,破除历史认识的"对象化"与历史呈现的"图景化".以感情认识与理智认识融为一体的"体认"作为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可以自然进入中国古代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文化语境之中,适切"呈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和谐理念资源,包括基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和谐自然理念,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于"中和中庸"的人际和谐的理念,发掘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一些精炼表达,探讨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是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慈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中国慈善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走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之路。相对于政府主导型慈善文化建设,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具有根植性、民族性、群众性、易传播性等特点。因此,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给予民间组织更宽容的态度,从根部激发人们的慈善热情。同时,进一步优化慈善环境,走慈善法制化之路,促进慈善成为一项全民行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4)
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中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很好地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扬弃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储备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败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个宝贵的资源,不断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探索如何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