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撑。“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标志着“大东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自发的追求走向了理性的自觉,走向了文化的自觉。“大东人”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大东人”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以“大东精神”统领和支撑大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市民族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大东精神”塑造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月刊近期刊登丸红经济研究所所长杉浦勉的一篇文章,认为文化力是一种有力资源,经济上可成为相当大的力量。这篇题为《新经济与文化力》的文章摘要如下:新经济表现为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3种形态。它们共通之处在于,给人的活动或人或物增添魅力变得相当重要,能够增添这种魅力的就是“文化”。文化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力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性。不仅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3.
李坚众  王连生 《群众》2000,(4):56-56
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适当的载体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威力。而寓教于“为”、寓教于“境”、寓教于“管”,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寓教于“为”。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之中,从培育精神推动力、文化渗透力、环境影响力、内需拉动力和发展后续力“五个力”入手,围绕经济建设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新千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突破"发展"的素质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相关性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它充分体现在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之中。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孕育文化,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疑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创造文化”。恩格斯也曾指出,“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的促进胜过十所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建设对科技、教育及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催生新的文化,如计算机的生产和运用造就了信息社会的新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融于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因素,而…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又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和特征。本文试诸多特征归纳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人格化特征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目标和任务都是通过人去实现的,作为研究个人、企业和社会三者结合点的企业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企业文化的人格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基于交往需求而必须培养的企业亲密文化和情感文化。企业职工同样是社会的人,生活在“横向”和“纵向”的社会关系之中。“横向”关系是指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的关系;“纵向”关系是指企…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社会生活活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则由提高社会生活的运行质量来体现,其最终尺度是人与文化的进步,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表征,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恒久的力的支撑,文化的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知识经济已经步入当今社会,其本质是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包容着信息、理论、技术、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中,已被赋予了“人文化”的崭新内涵,换而言之,知识经济就是文化经济。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目的中不仅包含着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内在地存在着一种驱使人去实现这种目标的“力”。这种“力”是什么呢?就是感情、情绪、意志等社会心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意志因素。实践的目的意志与目的本身都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层结构——需要之中。需要既是人作为人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繁衍、进化的内部要求,又是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生成 《前沿》2012,(16):86-87
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像其他一切经济主体一样,农村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既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约束.农民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领域,它受社会的包围和约束,只是社会的一个“次集合体”.除此以外,农村经济活动之所以受社会文化约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每一个“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人,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尹东升 《前沿》2005,(4):163-167
本文认为,俄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周作人萌发了“人的自觉”的意识,促使其“五四”时期极力鼓吹在“灵”与“肉”的统一上表现“人的文学”;但日本文化“爱好自然”、“崇尚简素”,却是周作人倡导、建构“人的文学”观的内在驱力与基本原则。崇尚日本的自然文化观,使“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蕴含着“真率”、“和谐”、“闲适”、“诙谐”的哲学意味,并不断地调整、整合,使“人的文学”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底蕴,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美化心灵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矛盾相对集中的今天,保证农村在“变革中不变向”、“变革中不变质”,就必须重视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工作,育好传播群体,用好传播媒体,不断提高先进文化的导向力和塑造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一 《今日浙江》2003,(12):30-31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交融。在当代,文化已不仅成为一种商品、一个产业,直接以经济形态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作为经济发展强大的内驱力,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努力打造“文化畲乡”的品牌,通过提升文化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的,是一种隐性资源.按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之中,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4.
邹万银 《前沿》2005,(10):236-237
作为“三个代表”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建设在今日已被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说明我们的党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以民族性格为核心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能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的重要部分,它历来都是构筑人的精神的,如杜甫诗:“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北京观察》1999,(2):41-43
“放小”的实质是非国有化卖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伴随改革的深人,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被有机地纳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越来越被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墓木经济制度建设过程之中,“抓大放小”战略方针的提出便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染中体现。就现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本质 ,不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人 ,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人 ,但也不是“物化”、“商品化”的人 ,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 ,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 ,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 ,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 ,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升华点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于11月23日至24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了“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文化”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探讨中日关系中由文化上的隔阂引起的问题,以及如何以文化为手段去推进中日关系和构筑未来的中日关系。一、“文化环境”的现状、问题与中日关系改善的对策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过去30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至今亦有25周年。中日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是正常的,尽管有人认为,中日关系现在是“经济热,政治冷”,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尽管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个体化程度增加和社会容纳力弱化是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容纳力”可理解为家庭、企业、社区、政府等社会单位在组织与道德双重层面对分散化的个体社会成员的吸纳能力和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制度容纳力”和“文化容纳力”两个方面。“钓鱼执法事件”和“杨丽娟追量事件”体现了社会容纳力在制度与文化层面的缺失。我们需要在“组织一制度”、“文化一价值”双重层面重塑“社会容纳力”,以化解人们在个体化生活中所经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困就..  相似文献   

19.
按照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观点,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体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观要求,也适应我国现实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各级领导机关的行为中可以看到,相当多数的领导者是能够按照十六大报告的阐述,把党领导的“发展”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它是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乔翔 《前沿》2004,4(1):13-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三个代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保证 ,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科学价值观 ,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