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访与行政复议衔接疑难问题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寅 《法学》2007,(6):71-75
信访和行政复议是行政救济的基本途径,制度间的协调甚为重要。由于后法对前法的关照不足,两者如何衔接在当前的实践中颇为疑难。处理好信访与行政复议的衔接,应该从信访和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关系、超过复议期限信访的受理、已经复议后信访的受理、信访中对复议的启动、信访不作为和信访答复对行政复议的启动等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民告官"内容丰富,当事人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还可以依法进行信访,这都是法律赋予百姓的权利.相对于诉讼方式,行政复议具有便捷高效、且不收费的优势;相对于信访,行政复议更具法律保障.但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其公正性曾受到置疑.  相似文献   

3.
卫睿博 《法制与社会》2013,(21):250-251
我国当前社会情况下,除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作为基础性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外,信访也成为一种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行政复议与信访制度的衔接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行政复议与信访制度衔接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功能定位的角度,合理划分二者的调处范围,探寻符合法制建设方向,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行政复议与信访制度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4.
鄂法 《政府法制》2011,(34):51-51
"民告官"案件中,当事人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还可以依法进行信访,这都是法律赋予百姓的选择权。相对于诉讼方式,行政复议具有便捷高效、且不收费的优势;相对于信访,行政复议更具法律保障。然而现实中行政复议的案件数量偏低,呈现出"大信访、中诉讼、小复议"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民告官”内容丰富,当事人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还可以依法进行信访,这都是法律赋予百姓的权利。相对于诉讼方式,行政复议具有便捷高效、且不收费的优势;相对于信访,行政复议更具法律保障。但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其公正性曾受到置疑。  相似文献   

6.
自司法部颁布了新的《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定》规章以来,公证机构对公证当事人或其利害关系人提出要求撤销公证书或者不予撤销的复查结论以后,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应当受理公证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复查结论不服的行政复议案件,以及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对待由此行政复议而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以完善初信初访制度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勇军 《法制与社会》2010,(15):153-154
信访制度在联系群众,畅达民意和权利救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完善初信初访制度为切入点对于整个信访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的紧迫.}生和可能性。本丈认为完善初信初访可以从提升信访人员素质、工作机制的透明化以及健全信访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入手,并以法治的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信访制度与司法诉讼、行政复议制度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目标应当是提升行政复议的公正性、亲和力,又保持快捷、经济和专业.首先,建立复议委员会,通过“掺沙子”、票决制、审裁合一、“不当被告”、当面审理、说明理由来提升其独立性、公正性.其次,行政复议的便捷、灵活、经济,要靠简易程序、调解、复议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有效率的辅助工作等来实现.最后,以裁决原理进一步拉张复议范围,是积极吸纳纠纷、减少流入信访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认定信访处理行为可复议性的要件是存在一个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且该具体行政行为有可决定性。信访类型可以分为批评、建议式信访和行政救济式信访。信访处理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行政救济式信访所作出的一种处理。信访处理行为可以分为首次处理行为和第二次处理行为;第二次处理行为又可以分为重复处理行为和改变处理行为。首次处理行为、改变处理行为和撤销处理行为符合可复议性的认定要件。不履行信访处理法定职责的行为具有可复议性。当信访救济与行政复议救济发生竞合时,行政复议救济应当优先适用。  相似文献   

10.
行政机关驳回当事人申诉的信访答复,属于行政机关针对当事人不服行政行为的申诉作出的重复处理行为,并未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新的法律效果,不是行政复议法所规定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上述信访答复,申请行政复议,接受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当事人不服该决定,诉请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该不予受理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12,(10):12-14
修改《行政复议法》,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共识大于争议。《行政复议法》实施十余年来,行政复议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立法之初对行政复议制度的性质及制度构建定位存在较大的内在缺陷,造成行政复议制度一直面临较大的公正性质疑,近年来信访浪潮的涌现更对行政复议制度形成较大冲击。面对困境。关于增强行政复议制度公正性改革的呼声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已吹响了号角。近年来部门和地方行政复议机构在复议体制与复议程序等方面陆续展开了改革试点,为进一步修改《行政复议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好地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会会长应松年教授于2010年9月组织首都部分高校学者成立了《行政复议法》修改课题组,对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展开全面、系统探讨,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处理信访事项的过程当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国有企业下属单位的职工先向本级企业的上级企业提起信访,在收到上级企业的信访答复意见后不服,转而又向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申请信访复查.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   总被引:101,自引:0,他引:10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星 《法学研究》2004,26(3):58-71
行政诉讼救济和行政复议救济的缓慢推进与信访浪潮的居高不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行政相对人并非不愿或不敢去寻求救济,而是更愿意或更习惯通过信访渠道去实现救济。信访救济的运作机制中展现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斗争与行政主体的秩序追求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信访条例》中规定的复查、复核申请人范围仅限于信访事项最初提出人,但实践中却存在着与信访事项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提出复查、复核申请的情形。是否受理这类申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根据《信访条例》的立法精神和确立的信访工作原则,借鉴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相关规定,复查、复核申请人的范围应当既包括信访事项最初提出人,又包括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15.
高秦伟 《法学家》2020,(3):71-84,193
作为方法论,整体观要求行政复议的完善应置于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之下,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需求。当前,一方面应借助行政复议法修改的契机,从整体观角度讨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制度的各自定位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行政化"和"司法化"之争难以为行政复议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的情形下,应分析各种价值在行政复议中的作用,整体性思考公正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分散性等价值取向和平衡。通过强调行政复议组织的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复议所具有的快速、便捷、审查全面等优势,切实提升行政复议质量。  相似文献   

16.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  相似文献   

17.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复议工作,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内容落实到行政复议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兼顾行政复议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以全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的质量,开创行政复议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李云涛 《政府法制》2014,(16):10-11
近期,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山西省的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运行.这是山西省行政复议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开展并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是政府法制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重要职责.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不懈探索和有益尝试,将对今后全省行政复议工作产生重大的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复议法》在修订过程中,行政复议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意义重大,前者涉及复议机关做被告的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调解机制如何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如何完善协调、信访、复议、诉讼转换机制,如何完善申请辅助、申请支持的保障机制,如何完善行政复议指导、监督和问责机制,这些都非常重要且不易;后者的关键是促进行政复议案件审理依据的丰富化和适用化,行政复议结案方式更加丰富化和弹性化,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裁决和执行的电子化。此外,还应明晰完善相对集中行使复议审理权的基本思路,实现行政复议指导案例准用、常用、活用,做到行政复议场地的科学化、便民化和温情化,切实加强行政复议专职队伍建设。实现了上述修法目标,渐臻良法,可求善治,有助达成更高规范性、效率性和公正性的行政复议法治愿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律师》2007,(8):24-24
江苏省律师协会近日出台了《江苏省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规则》,详细规定了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的原则、权利、职责、方式、程序和纪律。《规则》明确:对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或者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和引导信访人向有关司法机关申诉或者向仲裁机构及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仲裁或行政复议,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依法解决: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人引导其按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