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 20中国监察西汉文帝登基后不久,为招揽更多的治国人才,建立了对策求贤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二月,下了一道诏书,书中说:“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请求)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纠正)朕之不逮(思虑之所不及)。”这封诏书,明确要求大臣们推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来朝廷,以匡正自己的不足。诏书下达以后,贾谊、晁错等人才,陆续脱颖而出。这种做法,称为:“对策。”策,谓诏书;对,谓回答诏书中的问题。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汉文帝又下了一封政治上更加成熟的求贤诏书。这次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被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其中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还有另一个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的精神基础。《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当时民国的宪法精神。本文论述了《逊位诏书》所包含的政治宪法学要义,并揭示其对于当今中国宪制转型的启发性蕴含。  相似文献   

3.
讀史漫笔     
唐代,凡皇帝诏书均经门下省(管纳献,谏议的中央机关)下达。如果门下省的官吏认为诏书有不可之处,可以签注不同意见封还駢正。所附的意见名为駮书。封建时代的皇帝有无上的权威,他的意志就是圣旨,就是法律,有敢于  相似文献   

4.
立法过程中的审核程序是使立法内容协调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统治阶级在总结了前人立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比以往各代更为完备的审核法律的程序。唐代的门下省是审核法律的中央机关。唐的中央中枢机关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组成。这三省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互相制衡。中书省负责制订敕令诏书,是中央决策机关;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制订的敕令诏书,是中央审核机关;尚书省负责贯彻由门下省审核通过的敕令诏书,是中央执行机关。《魏晋政柄·所归条注》载:“唐初,始合三省,  相似文献   

5.
一 长期以来,主导我们对清帝《逊位诏书》以至整个辛亥革命史理解的多是一种革命叙事。无论是对于清帝《逊位诏书》研究还是对于辛亥革命史研究,人们常常将其放置于一个内部反抗晚清政府、外部抗争列强入侵的革命史背景中去论述和审视,这种认识大抵不错,但就整体而言还是显得过于单薄和简约,  相似文献   

6.
本期三篇主题文章都将清帝《逊位诏书》视为中华民国的建国性宪法文件,使得这个一百多年来为国人所忽视的文献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这无疑是在政治宪法学立场上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但由此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清帝《逊位诏书》与同样作为建国性宪法文件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之间的关系,对这个关系的澄清,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停战诏书,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我国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2014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简要摘录我参加审判日本战犯的部分回忆,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正确了解、识别间谍罪,对守护国家安全是有利的。自古以来,刑法就将保护国家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唐律规定的"十恶重罪"就将谋反、谋叛、谋大逆的犯罪包括在内,古代德国《黄金诏书》中就有禁止危害封建郡主和国王的规定,英国的《1351年叛国罪法令》明确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看成是最危险的犯罪。在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的犯罪概念中,"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9.
北魏神■四年(公元431年),太武 帝拓跋焘听到一些官员盛赞"范阳卢玄、 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勃海高 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皆贤俊之胄,冠 冕州邦",就产生了广纳贤士的想法。他 下诏指示各地方官,以礼征召卢玄这类 "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 诏书下达后,各地官员闻风而动,一 下子就送来了数百贤士。太武帝非常高 兴,按照各位贤士的特长,委任他们合适 的职位。 但是,在一些地方,官员们为了向皇 帝举贤,不管贤士们是否乐意为朝廷效 力,一律采用催逼的手段,把贤士们强行  相似文献   

10.
瞿同祖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变迁时指出,《晋律》开以"服制定罪"之先河,该观点对学界颇有影响。然稽诸两汉史籍及出土简牍资料,多有以五服治罪之案例、律令、诏书和律章句。深度探究发现,汉代为缓和社会矛盾及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推行丧服礼制,自觉运用服制限制秦夷族连坐遗风,禁止亲属间的违礼相犯。随着丧服之礼与律令的有机渗透,至东汉中后期,服叙已成为处置相关案件的参照标准或基本依据,还形成了"礼教与是非曲直并重"的司法模式。这些环节在相关史料中都得以显现,展示了"服制定罪"在汉代发展、创制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1.
周鑫 《法治与社会》2001,(10):49-51
统一度衡量--一位古代政治家的远见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古代杰出政治家.在其统一中国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统一的法律,并颁布诏书,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此举对于促进全国范围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资流转渠道,发展封建国家经济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健骅 《政府法制》2013,(14):14-14
曾国藩本是个在湘守孝的文官,咸丰皇帝对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实在没办法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发诏书让愿意效忠朝廷的他做了统兵元帅,这多少有点乱点鸳鸯谱。  相似文献   

13.
肖娟 《法学研究》1987,(4):87-9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第一个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其迫切任务是需要重新确立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秩序。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即皇帝位的诏书里,明确地指出光复“文治”的治国纲领,并且规定了新王朝的创建原则是“祖述变通”。  相似文献   

14.
《政府法制》2011,(32):45-45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宁海人,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方孝孺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明建文帝即位后,委以翰林侍讲之职,后改任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方孝孺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相似文献   

15.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刚刚“定鼎”燕京的顺治皇帝在即位诏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清廉”①在这之前不久,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建议应循明朝旧例加征“火耗”,惹得多尔衮怒斥道:“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②可见清廷当政者警惕性之高,他们要以淳朴的满洲风俗、骁勇的八旗铁蹄  相似文献   

16.
崔永东 《法学研究》1999,(2):131-139
本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在甘肃武威缠山村磨嘴子汉墓先后出土了两批木简。1959年出土了第一批木简10枚(又称“王杖十简”),由三道编绳编联,每简长23厘米,宽1厘米。这十枚木简系一完整册书,内容涉及西汉宣、成二帝关于对高年老人赐王杖的两份诏书、对侮...  相似文献   

17.
古弼是北魏太武帝时期 的大臣,官至尚书令、司徒,因 为脑袋长得尖瘦,太武帝拓跋焘给 他起了个外号叫"笔头",所以当朝 文武都称他为"笔公"。《魏书·古弼 传》上评价他"忠谨好学,善骑射,好直 谏"。 一次,太武帝汇集军队大小将校,到 黄河以西去打猎,命古弼留守朝廷。太武帝 给古弼下了一道诏书,让他挑选一批健壮的好马 供将校们打猎。古弼接到诏书后,却让人挑选了 一批瘦弱的老马给太武帝送了过去。太武帝大 怒,骂道:"尖头狗奴才,竟敢违抗我的旨意,等我 回去,定要杀了他。"  相似文献   

18.
宋真宗赵恒驾崩,新皇年幼,大权都落到了宰相丁谓手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压政敌,给所有反对者一个下马威. 在丁谓的授意下,使者拿着诏书,手握宝剑,一路快马加鞭,直奔郓州李迪的住处.到了地方,并不马上宣诏,只是门神般面无表情地立于府外. 李迪一看这情形,吓得六神无主,朝廷使者手握宝剑和诏书,能有什么好事啊,肯定君王要赐自己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又惊又怕又伤心的李迪瞬间崩溃了,与其被人杀,不如自己动手.于是,找根绳子准备上吊.  相似文献   

19.
汉简所记敬老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规定给70岁以上的老人授王杖,使其享受种种优惠,并严惩抗令不遵者;而且颁赐王杖不分穷、富、男、女,这充分体现了汉代的养老、敬老制度,也给今人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赵高是秦始皇宫中主管皇帝出行车舆和官员随行事宜的首领,称中车府令。他精通狱法,很得秦始皇赏识。除任中车府令外,还“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皇帝的玉玺印章。秦始皇死后,他串通、胁迫李斯,发假诏书迫使秦始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