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日本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关系 战前在亚非拉及大洋洲拥有广大殖民地的大英帝国,在战后已趋向没落,为日本资本对马来西亚的输出提供了方便。战前英国资本在马来亚有着极为深厚的基础,英国是马来亚的宗主国,使英国资本在马来亚的投资从开始就处于优越和特别雄厚的地位。战后,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的大英帝国分崩离析,殖民地纷纷独立,今非昔比。政治势  相似文献   

2.
1948年6月16日,三名欧籍种植园经理在马来亚北霹雳地区被杀,马来亚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两天后,"紧急状态"覆盖马来亚全境.马来亚殖民当局在宣布"紧急状态"时并没有同时宣布应由哪个政治组织对事态负责.直到7月19日,英国内阁才批准英国驻东南亚首席专员宣布马来亚共产党为非法组织.英国内阁在做出取缔马共的决策时并未掌握马共涉及谋杀事件的确凿证据,对马来亚事态的性质也缺乏把握.  相似文献   

3.
一、马来西亚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 马来西亚的文官制度带有许多英国文官制度的烙印。当代马来西亚的文官制度是在殖民地时代英国人实行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以便有效地进行殖民统治,1910年,英国殖民当局在马来亚实行“任用马来官员方案”(the Scheme of Malay Officers),开始招收马来人中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程。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由英国殖民统治者引入 ,在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 ,由于殖民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互动关系而不断作出修正与调适 ,使之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维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马来亚独立前夕 ,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英国殖民者力图在撤退前尽可能保全英国利益 ,而马来亚人民则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进行坚决的斗争。经过多番协调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 ,但马来西亚人民并非被动地接受它 ,而是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修改 ,使之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驻扎官制度是英国在马来亚实行殖民统治的特征,驻扎官在英国殖民统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弗兰克·瑞天成为个案,探讨他在驻扎官制度初期的殖民策略,并利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学说,分析他在英属马来亚历史上的作用,肯定其对推动马来亚历史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属时期,印度人大规模移民马来亚。析其原因,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奴隶制的废除是推动印度人大规模移民马来亚的国际背景;移民输出地印度和输入地马来亚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人口状况等因素则是推动印度人大规模移民的地区背景。大规模外来移民的结果不仅改变了马来半岛固有的民族成分和社会结构,也为日后马来(西)亚的族群矛盾和冲突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光復馬来亚1945年9月初,英国光复部队抵达马来亚。部队是在3日登陆梹榔屿,5日登陆新加坡,12日到达吉隆坡,16日到达怡保,但若干著名的地方甚至月底才重新占领。当日本人被命令撤离重点行政区集中投降,和英国军事管理当局到来之前的这一过渡期间,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从叢林里出来接管政权。  相似文献   

8.
同样是执政联盟失去2/3多数国会议席的优势,但2008年3月8日大选后,马来西亚却没有像1969年大选那样爆发种族暴力冲突.本文以比较的视野,在回顾1969年"513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308政治海啸"后马来西亚维持局势稳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原因."308政治海啸"后马来西亚朝野斗争非常激烈,政治发展充满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马来亚印度人指向祖籍国印度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明显加强,进而暂时消除、弥合了印度人群体中一些分化因素,这是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成立的重要社会背景。在尼赫鲁的积极推动下,1946年8月,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正式成立。虽然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深受尼赫鲁和印度国大党的影响,该党成立之初也支持当时的印度政府和印度国大党的反殖反英运动,但它并不隶属于印度国大党。自成立后至1957年,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先是主要致力于开展印度民族主义的活动,不久又深度卷入马来亚制订民主宪法的斗争中,积极争取对印度人有利的公民权问题。在马来亚积极争取独立的浓厚政治氛围中,经过一番犹豫之后,1955年3月,经正式商谈之后,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选择全面加入巫统马华联盟。同年7月,巫统、马华公会和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结成的三大民族政党联盟在竞选中获胜。马来亚联合邦随后正式成立,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作为执政联盟成员之一,长期参与执政。印度人群体的相对弱小及其社会内部的严重分化,部分程度地削弱了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在马国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政治活动对马来亚的政治民主化和多元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在一般的分类标准上可以归为君主立宪制,但其最高元首作为特定族群特权守护者和宗教领袖的特殊身份、选举轮任的产生方式则是一般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元首所没有的。这一独具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和马来西亚在族群关系、政教关系、立法—行政关系与中央—地方关系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之间具有相当的互补性,从而使其在变迁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适应性。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马来亚地区的王权。这种王权历经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的伊斯兰化、1874年《邦咯条约》后苏丹的虚君化和1946年马来亚联盟计划失败后马来人特权的宪法化这三个关键节点,才演化为今天的"选举轮任的马来伊斯兰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英国殖民政策的角度,分析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及解散的原因。重点探讨: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殖民政策与马共的活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抗的建立与解散;英军政策与马抗解散的关系。笔者认为,英国对日宣战,为马共获得合法地位和组建马抗提供了条件,英国战时的马来亚政策和马共的被动应对,是战后初期马抗听命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Anthony Stockwell is Professor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a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in 2002–2003 and is currently a Vice-President.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British Policy and Malay Politics during the Malayan Union Experiment (1979) and, as editor, British Documents on End of Empire: Malaya, 1942–1957 (three parts, 1995). He has been joint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since 1990. This is a version of a lecture delivered to the Royal Society for Asian Affairs on 26 February 2003.  相似文献   

13.
S. Hillelson 《亚洲事务》2013,44(2):261-264
This is an account of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he little-known British Advisory Mission in Vietnam (BRIAM), which sought to transfer to Vietnam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Malayan Emergency to isolate insurgents from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inning the loyalty of that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looks first at the situation in South Vietnam and second at how the US and the UK viewed that situation and what they were doing about it. The third section deals with what BRIAM itself tried to do in introducing the process labelled “strategic hamlets”. The final section seeks to explain why the process failed.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Emergency counterinsurgency campaign of the British colonial state should be viewed as a conjunctural episode of dispossession of Malayan laboring people. Conjunctural episodes of dispossession of working people through state violence and racialized rhetoric emerge as a response to crises in capitalist accumulation occurring at multiple and overlapping scales of capitalist systems – the imperial, the national/colonial, and the local/regional. During these episodes state and capitalist strategies destro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and solidarities among laboring people and demoralize them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rough processes simultaneously material and semiotic. Employing new theorizations of the global anthropology of labor,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postwar and Emergency years when the multiethnic and industry-wide bases of Malayan trade unions were destroyed while an estimated half a million working people were forcibly concentrated in so-called New Villages. This had the effect of suppressing a discourse of class and class struggle in favor of a dominant discourse of ethnic conflict. In an effort to articulate class struggle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this dominant discourse of essential ethnic difference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working men's “society” in 1978–1980 and a dispute between truck drivers and truck owners in northern Malaysia.  相似文献   

15.
印度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但与马来西亚其他民族相比,印度人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作一概述,分析其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并对独立后马来西亚印度人在政治、经济、民族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