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祥平  卢家银 《前沿》2011,(5):34-38
从表达权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入手,本文重点考察了表达权对于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与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权利与权力达成对话与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社会,只有实行"善治",让公民与政府形成最佳的关系,才能推动交流与辩论,从而在一个动态稳定的社会中实践公民表达权。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09,(8):40-40
姚剑文在《学术界》2009年第3期上载文《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表达权的保障》认为,所谓公民表达权,包括公众对涉及画计民生的所有问题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特别是有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有关部门决定之前,公众有权赞成也有权反对;在有关部九决定之后,公众仍然有权力对其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讨论和批评等。而现代民主政治的话语表达特征无疑凸显了公民的话语表达权,对公民表达权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3.
张为臻 《青年论坛》2008,(6):98-100
表达权既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实现人民自治的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人的一切权利正是从表达权开始的。研究新时期民主政治中表达权,必须从表达权的内涵、理论渊源、实现形式、意义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其来龙去脉,以推进民主政治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4.
公民表达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公民表达权的实现有一定的障碍,其中,影响公民表达权的实现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传统因素、个人因素和信息因素.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在于,加强法律的刚性保护,明确规定表达自由的界限,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和能力,满足民众对知情权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平台正进入公众生活,其话语表达的开放性、表达门槛的平等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等特征,使其成为公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由于公众掌握资源禀赋的不同,强势群体、中间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公共表达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社会化媒体传播特性的发展而变化;公共表达权的主体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众的表达权,促使公民更加积极投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推动了现代民主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健康的党内生活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源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健康党内生活的基础,保障党员表达权则是党内民主的前提。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党员意愿表达作出过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党员意愿表达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进一步做好党员意愿表达工作等诸多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入挖掘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看待党内思想差异,更好地发展党员意愿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府、知识界和群众在政治参与的性质、范围、形式等方面的共识,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注意维护政府的威望,必须在限制越轨言行的同时高度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8.
黄义英 《传承》2006,(7):26-27
政府、知识界和群众在政治参与的性质、范围、形式等方面的共识,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注意维护政府的威望,必须在限制越轨言行的同时高度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9.
杨佳鑫 《传承》2011,(17):78-79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类发展的和谐、各类建设力量的和谐、各种思想观念的和谐、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都离不开和谐舆论的保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许多新鲜的提法,“表达权”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田成刚  宋广奇 《求索》2007,(6):97-99
行政相对人的表达权是行政相对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权利,也是一个值得行政法学界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还未有学者把行政相对人的表达权作为一个总体权利来进行研究,为了弥补此空白,笔者就行政相对人的表达权的界定、行政相对人表达权的法律类型和行政相对人表达权的法律意义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民主、平等、公正、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平等、公正、自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和平等权;科学地把握公平和效率的均衡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社会稳定,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更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解决诸多重大问题,而首要问题是进一步推进民主,健全法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必须完成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推进民主进程做点贡献,本刊特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的特点表明,协商民主是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我国按照协商民主的要求,建构和谐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宜夯实民主运行基础、突出利益主体地位和健全政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增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自治,从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执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健 《当代广西》2005,(16):38-39
民主执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它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和公共决策机制、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等,来充分体现社会多元利益的需求,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时间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协商民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式.协商民主具有平等性、公开性、包容性和参与性等特征.而中国社会的现实环境与实施协商民主的条件要求是一致的.协商民主理论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协商民主实践要远远早于这个时间.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已经包括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以民主为首,最为清楚地表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和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属性、我国长期政治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认同的基础,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进程,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0.
政治责任与公共权力的统一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责任政治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责任缺失的恶劣情况,在公共权力内在矛盾之上积极寻求其与公共权力失衡的理论根源,通过权力制约、权利监督、个人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点,突出制度功能性建设以确立责任对公共权力的基础性控制,应成为防控公共权力超出合法合理界限的逻辑思路与促使政治责任实现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