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农民“集体失语”现象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有序稳步推进,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与中央、国务院要求不相符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找出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从湖北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看,应着重处理好“虚”与“实”、分散与协调统一、发挥政府主导与尊重农民主体、现实与长远等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整体性、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新世纪的一项伟大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短期内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地方个别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思维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的情况下,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时而发生的环境还正在被改变的条件下,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4.
刘辉  曾福生 《求索》2007,(2):13-15
通过时当前湖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农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农业科技时湖南省农业和农村建设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农民时现行科技支农服务网络体系普遍存在不满意现象,有效的农业技术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基层“政府人”、科技推广员与农民的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各个主体都存在较强的自利理性行为等。为此,本文从科技支农运行机制和模式创新,制度完善和投入多元化等方面探讨了新农村建设时期科技支农的时策。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6.
魏民 《前进》2008,(7):39-40
今年以来,娄烦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张宝顺书记在我县调研时提出的建设山西生态环保第一县,创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县“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三位一体”谋发展、“八大工程”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全面创新,重点突破,努力探索一条资源型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从1999年力倡“新农村运动”,到去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中央政府摆在“十一五”纲要各战略任务的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广大农民群众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希望。但是,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支撑,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达农村相比是否要  相似文献   

8.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讲到“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时,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第一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相对狭窄的河南而言,无疑是一个合乎民意、顺应民心、开启民智、激发民力的重大惠民举措,也是一个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发展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生产力建设放在第一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  相似文献   

10.
高凤莲 《前进》2006,(6):41-42,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探讨如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村“新”之所在时,决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规划、盖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新农村的“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必须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人口,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也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100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视片100集我区新农村“双百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区实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百工程”结出硕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100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视片100集最近出版发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是根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调研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责任。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刘云山强调,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引领新农村建设,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努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进 《前进》2006,(8):35-37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年三、四月份农业部组织的对全国18个省的200多个县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考察活动中发现,当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都已起步,开局良好,在一些地方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试点工作也次第展开,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现。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有:1、存有明显的项目依赖思想,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把发展片面地理解成抓项目。在河南某县的一次开到村支书一级的千人工作会议上,县领导号召县乡村三级…  相似文献   

14.
改变“两不找”现象,要着眼于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在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当代广西》2008年第20期上读到何小民的《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城风乡渐”现象》一文,文中分析了城市风气逐渐向乡村流动现象的背景、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城风乡渐”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措施。文以言志,我们为作者那饱含建设新农村的感情与信心所打动。  相似文献   

16.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引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以“三农”为主题,侧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以多种措施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局,定位精准。  相似文献   

18.
殷国强 《湖湘论坛》2009,22(3):71-72
目前,农民工“返乡潮”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加速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海波 《今日海南》2006,(11):29-30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扮演重要角色。公共财政和“三农”问题的性质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承担“补缺”和“引导”职能。此外,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变迁还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承担“补偿”  相似文献   

20.
梁惠玲 《政策》2009,(9):45-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妇联组织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巾帼建功新农村”为主题,以“巾帼致富促进行动”、“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关爱女性维权行动”、“妇代会整建行动”等四大行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开展“巾帼建功新农村”活动是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工作有机融入中心、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融入党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