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维维 《求索》2013,(4):174-176
克林斯·布鲁克斯是美国新批评派中最才华横溢的批评家之一,通过对其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勾勒出其诗学观的理论之源和学理背景。其一,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派思想的传统遗风,包括诗的价值观、诗的语言观和创作原则;其二,二十世纪英美批评思想,尤其是艾略特的理论对布鲁克斯批评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其三,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意识的南方批评家,他的理论毋庸置疑地受到南方文学和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是20世纪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和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所倡导的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的批评理论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个崭新时代。本文从艾略特对17世纪两位著名诗人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所持的截然不同的观点着手,从正反两个方面诠释他的批评理论,即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提倡的是一种有古有今、传统与创新共存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和诗论,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它们的诗歌及其理论就必然呈现出特殊风貌。《论傣族诗歌》启迪了我们:可以用傣族的古代诗歌、诗论同汉族的古代诗歌、诗论作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诗歌和诗论共同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傣族和汉族古代诗歌和诗论特殊风貌的把握。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呼声与语言的结合。《论傣族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古代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最早的歌的情景。傣族“古代人”在呻吟、哀鸣、哭泣、欢笑、呼叫的劳动悲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中的传统因果关系论因其自身存在的实践机能性问题,必将为客观归属论所替代。但反对传统因果关系论的替代性流派很多,导致了繁杂的理论纷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论证需要,可考虑以“前现代性范式”和“现代之后范式”从法哲学角度,对传统因果关系论、德日因果关系论和英美因果关系论进行整体审视,从中可以发现客观归属论如何在刑法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孙恒存 《求索》2013,(9):245-247
中西方对“视觉文化”的迥异溯源显示了英美视觉文化固有的两大传统:巴拉兹传统和巴克森德尔传统。这两个传统对英美视觉文化研究影响极大.同时也滋生出五种谬论。W·J·T·米切尔将视觉文化的对象扩容到视觉性,他对传统和当下的突破使视觉文化以跨学科的姿态整合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资源。重塑理论和批评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李兴阳 《理论月刊》2004,7(3):108-111
早期创造社以自处边缘的社会文化心态,新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独立自主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倾向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在“五四”时期,这是特异于“文研会”等社团的现代小说理论新创,对后来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对其唯真唯美的小说观念、“自叙传”小说创作论和身边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及历史小说等小说形态论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诗坛涌起一股学习宋诗的风潮。时为地方名流、后为乾隆年间诗坛盟主的沈德潜,对这一风潮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在诗论中指出,宗宋诗风潮中,时人鄙弃唐诗,唯尚宋诗,以至于有人读唐诗,就会遭到嘲笑。但通过对康熙年间诗坛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钱谦益、王士禛等诗坛盟主,还是吴之振、黄宗羲等在社会上积极推介宋诗的社会名流,都主张唐宋兼宗。崇尚宋诗的只是一部分中下层文人,他们不是客观地、理性地学习宋诗,而是亦步亦趋地摹拟宋诗,这部分人才是沈德潜批评的对象。因此,沈德潜说诗坛“竞尚宋诗”,只是对诗坛某个局部的主观印象,他把这一局部看成了整体。沈德潜在论诗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宋诗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毛思慧 《学习与实践》2006,(10):140-149
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在比较文化研究中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研究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和批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的宏观把握,任何孤立的、“微观”的、所谓“细致”的研读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全球化-本土化”的内涵及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今英美最活跃、最有争议.堪与法农、萨义德、霍尔、巴巴、胡克斯等相提并论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兹奥丁·萨达尔和他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信波 《求索》2013,(8):167-169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及文化理论占据重要地位.他在对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基于话语权力运作之上的“自我塑形”与“即兴运作”,并使其成为格氏批评理论的关键。但同时.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话语权力的运作显然已经突破传统观念中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绝对优势.弱势话语通过“即兴运作”与“自我塑形”的运作方式往往反身置换强势话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话语动态制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逊  周群 《长江论坛》2009,(4):76-80
李维桢是后七子后期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与复古、革新两大阵营的人物都有交流,对双方的不足都有深刻认识,因此,他融“师心”、“师古”之长,兼顾学问、世运与才识,形成了具有“折衷”特色的诗论。通过对其“折衷”特色的探讨,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晚明文学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副连长,他在队列前批评战士,态度严厉,不讲情面,在年终总结中,不少人以为战士少不了要“轰”他几炮。意外的是,战士对另外几名干部提了不少意见,对这位副连长却是赞扬的居多。有的战士说:“副连长要求我们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他批评我们,是为了我们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钱少武 《求索》2016,(4):167-172
现代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自然”饱含了丰富的值得探讨的批评观念。其一,受传统批评范畴“自然”所内蕴的艺术精神影响,现代“自然”批评标准强调以真实为底色,又合乎文学创造规则,丝毫不显出人工斧琢痕迹的艺术的自然而然。其二,受西方“自然”批评精神的影响,现代批评推崇偏重于对自然的主观表现或客观再现的创作追求,强调“皈依”艺术创新所需要的“以人性为中心的自然”,或寄寓生命理想的“浪漫的自然”。其三,立足于现代学术视野和批评眼光,现代批评对传统艺术的自然风格作出了现代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学批评家中,李长之是富于理论建树的一位。他的文学批评理论透射出鲜明的科学理性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求真、重体系、明概念等方面。他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工作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读西川满--以其诗歌创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据时期在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 ,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时 ,“皇民文学”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他描绘台湾的风土人情 ,表现对台湾生活的“憧憬”和“追忆” ,怀着域外人的猎奇心理追求异于日本本土的“异国情调”。本文试通过客观地剖析西川满的诗歌 ,初步建立对西川满正确、客观的批评系统 ,用历史事实反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和“文化台独”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7.
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在比较文化研究中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研究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和批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的宏观把握,任何孤立的“、微观”的、所谓“细致”的研读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全球化-本土化”的内涵及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今英美最活跃、最有争议,堪与法农、萨义德、霍尔、巴巴、胡克斯等相提并论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兹奥丁·萨达尔和他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英 《求索》2012,(3):181-183
对"新批评"历史地位的评价一直集中在其理论贡献方面,而忽视了它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及诗论的构建作用。与20世纪其他学院派理论不同,"新批评"是一种理论与创作紧密结合、互相生发的文学革新,它提倡作者应当收敛个性、尊重传统,重理而抑情、讲究语言和艺术形式,关注意象、隐喻和神话,最终使英语诗歌和诗论摆脱了浪漫主义"传达"理论的束缚,完成了英美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9.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和谐社会”与杜尔凯姆的“社会团结”概念相对照,探讨了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蕴涵的异同;在杜尔凯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而阐述了民主法制建设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作者认为,杜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对我们从学理上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概念具有启发意义,他对两类社会团结的划分为我们区别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他提出的实现社会团结的条件,则对我们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