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慎独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指经道德修养后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自儒家慎独之说形成以来,便为历代学者极力倡导,尤其为宋明理学家所看重,不少学者对其探赜索隐,阐幽发微,由慎独之说凸显心性之学的精微与圆熟。现代学者也对“慎独”予以关注。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说:“现代人恐惧独处,是一种很普遍的病,传统的慎独工夫,极有助于克治此病。慎独不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自我培养智慧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参见韦政通编著的《中国哲学辞典》慎独条,台湾水牛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旨在对传统儒家慎独学说进…  相似文献   

2.
柏斌  普青山 《创造》2002,(2):35-36
防止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及机制。目前,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尚需健全,监督乏力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尤为必要。即使监督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处于无人监督的机会还是存在的,而送礼行贿也多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就难以自持。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慎独”。慎独,方能立德。“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说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相似文献   

3.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禽兽行事,无论交配还是杀戮,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知隐蔽遮丑;而人多是讲面子的,如果要干一些不太光彩的事,一般都在背后无人时,即所谓“月黑风高夜”,这便是“几希”之一。有鉴于此,古人特别看重“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说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很难,真正能做到者不多,所以尤显其难能可贵。还有一种修养是“慎黑”,人在黑暗中,不见庐山真面目,行善无人赏识,作恶也难受惩罚,此时此刻,也须谨慎安分,自觉遵纪守法。战国时,楚庄王有…  相似文献   

4.
慎独的境界     
“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方法,最先见于《札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闻,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活动时,有做坏事的条件,做后也不会被人知道,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也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境界高  相似文献   

6.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7.
要“慎独”     
要“慎独”刘保富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也”即“慎独”,意思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过“慎独”一词,他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  相似文献   

8.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者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修养境界。其含义是指个人在独处的时间和场合要谨慎小心,要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推而广之,就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无需外来监督和任何强制而习以为常地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违背仁德的坏事。应该说,“慎独”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但领导干部比一般群众更需要。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看,这是由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现在,我们党是一个有5700多万名党员,4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几…  相似文献   

9.
“富”与“教”赵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人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令社会也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对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也不例外.儒家倡导的“以义统利”的价值取向,也就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儒家的基...  相似文献   

10.
提倡并赞扬慎独精神的文章,见诸报刊已经不少。的确,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独处时,也不忘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实在难能可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腐败堕落者都是从细微的小节上开始的,“小节不拘,终累大德”,故而还须慎微。平心而论,要坚持时时处处事事都做到既慎独又慎微,确乎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高境界了。  相似文献   

11.
防腐必当慎独李克《礼记·中庸》篇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以为事情很细小,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独处时,也应不忘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多...  相似文献   

12.
慎独,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早在秦汉时期,(《礼记·中庸》就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为此作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说,要在“隐”、“微”之处下功夫,即使一个人闲居独处时,言行也应谨慎不苟。  相似文献   

13.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4.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5.
杨文华  苗有弟 《前沿》2009,(3):127-129
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的普及、市场经济的推进及西方文化的传播,引发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庸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以其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原则,蕴涵着一种和谐生活方式。以中庸之道规制现代生活方式,是对推动社会和谐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7.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必须从“四慎”入手,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培养一种良好的品德,才能使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企业的事情办好。 一、慎独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过“慎独”一词,他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自觉遵守纪律。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现在有的干部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目前干部队伍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大都与不能做到“慎  相似文献   

18.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19.
近日由于山东省教委发出“禁止中小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对于当前在一些城市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关注。一些人对于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一些人由于对于儒家经典的不了解提出了一些“外行”的指责,还有一些人由于长期的偏见提出了一些带有意气用事的斥责……不论其出发点如何,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人将其称之为企业的“灵魂立法”。美国人泰纶司·迪尔和艾纶·肯尼迪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研究了美国80家成功企业后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