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庄子的“用”,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字面意思,另一层蕴含着庄子的处世哲学.他关于“用”的思想,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无用”、“无用之用”、“大用”,这三者是庄子关于“用”的思想的三个层次,其中“无用之用”是核心,它是“无用”通向“大用”的桥梁,庄子认为个人保命而幸存是“大用”,君主无为而天下治也是“大用”.  相似文献   

2.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庄子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是当时天下有名的雄辩家。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听说这个事,就自己直接来找惠施,说:“南方有一只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停下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6.
“村容村貌大改观,翻天覆地见新颜。各级领导来支持,帮扶成员功在先。”字字真情,道不尽前进村老党员李武对市政府研究室驻村帮扶干部的感激。前进村位于津南区北闸口镇西南端,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早些年,村里片面追逐短期利益,280亩土地上聚集了27家“散乱污”加工企业,人居环境每况愈下,村民对村庄前途一片迷茫。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背景的历史时代,但它们在本体论上有许多神和之处。它们否定客观世界物质存在的第一性,而将人的主观意志——即“道”与“存在”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根据。“道”与“存在”虽然表述不同,但它们通过心里体验,“坐忘”,“虚无”而踏上共同的唯心主义的主观性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金梅 《学习月刊》2011,(18):52-54
《春秋》之"义"首在正名。《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p1067)这是对《春秋》正名思想的最早阐述。遗憾的是,《庄子》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有为方有位,有位才有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作为,才会有位子;有了位子,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说,“有为”的人,给予一个适当的位子,这既是对人才的一中尊重和激励,也可给一些人提供更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但如果把两者的联系看得过于紧密,则难免又会走入误区。如今许多地方的情况是,有人“有为”了,组织就要考虑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人们办理某些事情不说“办”,而习惯于用另一个动词——“跑”,比如跑项目、跑资金、跑材料等等。 “跑”比“办”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含有“要”的意思——找上级领导要,找主管部门要,找有关社会机构要,找一切有可能得到的地方要;又含有“求”的意思——求得同情、求得理解、求得帮助、求得照顾;还含有“疏通关系”的意思——同熟悉的领导叙叙旧情,同不够熟悉的领导套套近乎,找同学、朋友帮忙牵线拉拉关系,再通过其他途径走走门子,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老庄后学”即通常所谓的“庄子后学”。以下着重从人学角度,略论老庄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老子和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性自然——老庄后学的人性论 老庄讲道与物的关系,讲人之得道,是从道与德的分别上加以论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德是道在主体之中的呈现;庄子讲“泰氏……其德甚真”(《应帝王》),也是道见之于主体的展示。但老庄都未明确地论及“性”的问题。老庄后学则对“性”所论甚多。如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自然无问,谓之命;留动而生  相似文献   

12.
任弼时同志有“三怕”,是熟知他的人所公认的: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平淡无奇的三个“怕”字,使我们看到了弼时同志高尚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庄子说:“至人无我”。  相似文献   

13.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串个门聊个天,或打个电话问个安,应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习俗。现在的问题是,这“亲”的含义似乎早被“异化”。逢年过节,亲友们相思的越来越少,而对那些“县官”或“现管”们相思的反而越来越多。君不见,那一座座“官邸”逢年过节来往如织的人流,倘若是仅仅问个安、道个好也就罢了,要紧的是那一个比一个“一点意思”更多的意思,一个比一个“一点心意”更多的心意。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东郭子问庄子"何为道?"庄子答"道在蝼蚁、道在梯稗、道在瓦壁",意思是道无所不在,最细小的事情上往往蕴藏着最高深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呼唤“信”的回归黄涛“信”,守诺践约之谓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算数”的意思。国人自古把信看作是修身交友和立业治国之道;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写的《天下篇》,谈到战国中叶的宋鈃、尹文学派时,说他们主张“接万物以别囿为始”。意思是说,人们接触事物以前,思想上不要带主观的“框框”,不能对事物先验地做出判断。否则,带着“框框”去看问题,往往会把事情搞错。这句话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坚持实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党课》2012,(3):72-73
“守白”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里的“虚室生白”,意为保持空明的,已幢。后来,“守白”就引申为咯守清白、保持清廉,并成为中国官场上久谈不衰的话题,当然也是官场上一直都解决不好的难题。宋代爱国英雄岳飞砚上的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淄”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像玉石一样洁白、坚硬,决不能被玷污。据说此砚后来辗转传到另—位爱国英雄文天祥手里,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化用中国古代词汇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的文化蕴涵的概念,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精神。在我国古代重要典籍中,《周易》中有“与时偕行”,《庄子》中则有“与时俱化”。这两者其实就是“与时俱进”的原型。古人在《察今》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相似文献   

19.
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中精华之一.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将有限个体"小我"融入于无限宇宙"大我",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了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虽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根本上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有为方有位,有位才有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作为,才会有位子;有了位子,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说,“有为”的人,给予一个适当的位子,这既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和激励,也可给一些人提供更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但如果把两者的联系看得过于紧密,则难免又会走入误区。如今许多地方的情况是,有人“有为”了,组织就要考虑其“位”,甚至连这些人自身也在考虑“位”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有为”之后一定要“有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