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32只11日龄SPF鸡胚,随机分组,分别接种禽腺病毒(AAV)2、3、4、5、8型种毒和野毒a、b株悬液0.2ml/只。对接种后24小时以后死亡的胚和18日龄时扑杀的全部鸡胚进行大体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和超微结构病理变化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组的鸡胚均发育不良,表现为胚体瘦小,羽毛稀少,AAV-2、3、4、5、8型和野毒a、b株均能对鸡胚致病,主要病变均为坏死性肝炎,在肝细胞核内和胞浆中形成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透射电镜观察,试验各组肝细胞中均可见到病毒颗粒,核内可见电子密度致密的病毒前体物质,病毒直径60~70nm,无囊膜。AAV-3型和野毒b株在细胞核、胞浆、线粒体病毒颗粒排列为晶格状,其它各型多为散在分布。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甚至破裂,核糖体脱失,核染色质边集、浓缩和溶解,核膜破裂而核崩解。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对人工感染鸡包涵体肝炎病毒雏鸡的胸腺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鸡包涵体肝炎可引发胸腺细胞的凋亡 ,多数凋亡阳性细胞核结构完整 ,核内有数量不等的阳性颗粒 ,少部分凋亡阳性细胞核破碎或核浓缩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多数坏死的胸腺细胞属细胞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可检测到早期的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3.
观察结果:本病主侵肝脏,病死雏鸡呈现急性变质性肝炎和肝出血性变化,在高度变性的肝细胞内出现嗜酸性和嗜碱性核内包涵体为本病的特征性变化,具有证病意义。此外,可见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等淋巴器官内淋巴组织坏死,网状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活化增生;肾曲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临床上贫血病例可见骨髓组织中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包涵体内可见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4.
从西藏那曲地区旋毛虫抗体阳性藏猪获取膈肌组织,显微镜检查后采用人工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提取旋毛虫基因组,以旋毛虫(T.spiralis)和乡土旋毛虫(T.nativa)标准株为对照,应用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及大亚基RNA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产物为650bp,与T.spiralis一致。对西藏那曲旋毛虫分离株的5S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旋毛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扩增到735bp的片段,与T.spiralis的相似性达到99%,仅有3个核苷酸不同,可以归为一类。结果表明,西藏那曲旋毛虫分离株应该属于T.spiralis。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 2株病毒 ,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 ,病毒大小约 40nm ,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 ,与 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 ,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 ,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 ,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 ,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 ,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6.
从病鸭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死时呈现典型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疫病的病死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称DHV-N株)。使用工型鸭肝炎病毒抗血清,通过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进行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Ⅰ型DHV。  相似文献   

7.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8.
从天津市某肉用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NIB)病鸡中取肾组织,按常规处理后接种9-10日龄鸡胚,连续传代培养至第7代,并对4-7代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血凝性、EID50及对DNV的干扰性和乙醚敏感性进行测试,同时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4-7代分离毒株可使85%-90%鸡胚于接种后8-9 d死亡,多数死胚和残存活胚胚体出血、蜷缩、矮化等具有IBV感染特征;该分离毒株无直接血凝性,但经10 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毒株对乙醚敏感;动物回归试验中有65%的感染鸡在15 d内发病或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肾苍白、肿胀,肾小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外观呈菜花样.经鉴定,分离的病毒株JH9801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  相似文献   

9.
利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技术从北京地区3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BJ1,BJ2,BJ3)中扩增出1054bpS1基因高变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inⅠ和PstⅠ的酶切位点分析图谱进一步证实了RTnestedPCR的特异性。将3段S1基因分别克隆到pUC19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pUCIBVS1BJ1,pUCIBVS1BJ2和pUCIBVS1BJ3。  相似文献   

10.
1998年首次从哈尔滨市某鸡场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病例中分离到IBV-Hu98毒株.将该病毒株接种SPF鸡胚并传至5代(F5),结果接种胚出现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EID50为10-6.40/0.2 mL.IBV-Hu 98 F5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用IBV-Hu98 F5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死亡率为80%(4/5),用IBV-Hu 98J1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死亡率为100%(5/5),并可从死亡鸡中分离到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将猫的心、脑、舌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经连续传代分离弓形虫虫株,用特异PCR方法对所分离的虫株进行了鉴定。分别从24只猫的样品中分离出8株弓形虫虫株,用弓形虫种特异的PCR方法对8个虫株进行鉴定,均得到弓形虫的特异条带;测序证明所扩增出的DNA片段确为弓形虫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部分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将动物组织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是一种分离弓形虫虫株较为理想的方法,特异PCR方法能准确、快速地鉴定弓形虫虫株。  相似文献   

12.
藏獒源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犬细小病毒(CPV)在藏獒中的流行情况,将临床上经胶体金试纸检测为阳性的藏獒直肠棉拭子8份处理后接种猫肾传代细胞(F81细胞),分离到6株病毒,对其进行了血凝试验(HA)、半数组织培养物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理化性质鉴定,提取分离株DNA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一特异性片段和VP2全序列,并与GenBank上登录的CPV毒株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接毒后第6~13天在F81细胞上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融合、变圆或拉长;所得分离株能使猪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血凝效价为27~211;能抗酸(pH3)、热(60℃)、200mL/L乙醚、480mL/L氯仿;从细胞培养物中分别扩增出与特异性片段825bp一致以及与VP2全基因1 755bp一致的条带。将扩增的VP2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HQ883267.1、FJ222823.1、FJ005214.1等10个国内外CPV分离株的VP2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北京地区一分离株(HQ883267.1)的同源性最高,为99.0%~99.6%。所得分离株为不同毒株,但均为CPV-2a型。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从四川多个地区的猪场采集流产死胎及库蚊样本12份,采用BHK-21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2株乙型脑炎病毒,分别命名为JEV-CZ1与JEV-YA1,PrM/C基因与疫苗株SA-14-14-2的同源性分别为90.9%与99.6%,基因分型研究显示JEV-CZ1株为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JEV-YA1株为基因Ⅲ型。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中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分别为10-6.206 TCID50/0.025mL与10-4.943 TCID50/0.025mL。经脑内注射测得分离株对体重9~11g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9.97LD50/0.1mL和6.95LD50/0.1mL,其中JEV-CZ1株毒力较强。小鼠接种分离株3~4d后出现抽搐、肢体痉挛、异常兴奋等神经症状,5~7d后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脑部充血、水肿;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其他器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结果表明这2个分离株符合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发生呼吸道症状的病猪鼻腔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确定为新城疫病毒。经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对鸭胚和鸡、鸭的致死性测定及荧光PCR检测 ,证明分离毒为温和型毒株。  相似文献   

15.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猪瘟的发病仔猪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B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可以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该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胰酶、酸敏感,不耐热,56℃30 min...  相似文献   

16.
将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脑心肌炎仔猪病料接种BHK-21细胞,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基因序列测定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BHK-21细胞接种病料样品后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病毒TCID50为10-9.2/mL;用脑心肌炎病毒(EMCV)单克隆抗体-IFA检测,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分离物的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EMCV VP1基因的同源性为85.7%~99.8%;BALB/c小鼠人工感染该分离株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EMCV的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证明,试验鼠脑组织中含有EMCV抗原,商品仔猪人工感染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证明该分离病毒为EMCV(NJ08株),且对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MD)流行毒株的遗传特征,采用细胞培养、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从江苏省2个鸡场送检病鸡中分离鉴定出2株马立克病病毒(MDV)Ⅰ型毒株,采用PCR方法扩增两分离毒株的vIL-8、pp38、meq等病毒致病相关基因,所得序列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分离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9.7%~100%,与MDV Ⅰ型强毒及超强毒株的同源性为99.3%~99.8%,具有强毒特征;两分离毒株的meq基因与其他4个国内分离强毒株的序列完全一致,在pp38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第109位均为甘氨酸而不是国外GA等毒株的谷氨酸,这与以前报道的另外3个中国野毒株一致.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是国内MDV流行强毒的遗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浙江省5个县(区、市)疑似患有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的98份病料中分离到26株细菌,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观察以及PCR鉴定最终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对26株已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的26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中,4型8株,5型6株,12型5株,13型2株,其余5株无法分型,并且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庆大霉素敏感,对复方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氯霉素敏感性略有不同,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具有耐药性。试验结果对浙江省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