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法律规范性来源的回答构成不同法律理论学术传统之间的区别,也是法律领域中认识法律现象、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在延续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的权威与效力进行强调的进路之下,在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尤其是哈特社会规则理论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麦考密克的法律制度规范性理论通过分析规则与习惯的关系,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惯习性规范概念,填补了规则与习惯间的缝隙,为认识法律的规范性来源问题做出了贡献,也推动了法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虹 《广东法学》2005,(2):14-20
本文以《无需法律的秩序》为起点,从语义上简单探讨了法律与秩序的关系,认为尽管秩序常常与法律联系在一起,但无须法律的秩序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广泛存在着。同时认为法律可以分为作为内生规范的法律和作为外生规范的法律两类:前者源于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或人们的内心确认,是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后者的形成则常常是非自愿的,因而经常性地意味着恣意和专制。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而言,绝大多数法律是作为外生规范出现的,这要求立法者正视外生规范内化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充分尊重民间习惯,尊重无需法律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和法律实务界,对宪法功能的普遍认识是它主要在于约束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概括来说,就是限权和人权。但在这两种功能之外,宪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统一法律。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提供了一切政府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具体到政府行为的类型来说,无论是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几亿农民进入城市,逐步转变成为城市居民,不仅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结构性标志,也对城市的法律制度构建与秩序生长构成提供了全面的机遇与挑战。法律如何经受这场考验,是中国法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城市化进程及其与法律的关系描述(1980至2008)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法律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语义分析和一般社会学透视入手 ,揭示了秩序概念的主观、客观和形式要素 ,并依这些基本要素为视角 ,评析了以往理论界关于法律秩序概念的论述 ,进而 ,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了法律秩序 ,且在这种界定中对何以这样界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6.
公民自由的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行乞权入手来考察我国公民自由的宪法保障。本文拟从行乞权与宪法文明、行乞权与公民自由、行乞权与权利限制几方面来展开,试图回答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是怎样一种自由,以及宪法如何保障这种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麦考密克法律论辩理论的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考密克描述阐释了司法审判中主要的法律论辩形式,包括演绎性证明,后果主义论辩,协调性论辩及一致性论辩。通过对此理论的经济分析,发现论辩主体为什么会采用这些论辩方式、应该如何运用及它们的功能为何,最终都立基于经济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宝库中,列宁的法律思想是列宁领导苏联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法律是上层建筑、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基础上,实践着他的有关法律秩序的思想,列宁的法律秩序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秩序的维系与长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晖 《法学论坛》2003,18(2):17-24,16
对于法律阅读的秩序 ,作者和读者有所不同。立法者阅读的秩序可界定为发现公理和法律的秩序。不同类型的读者在法律阅读中的秩序要求不同 :民众是在法律中发现自己的利益 ;法律家旨在法律的公平运用 ;法学家是要找出法律的应然和实然的内在关系。秩序中的阅读不仅因为人们对安全和秩序地生存的主观动机而产生 ,而且因为法律本身作为人类秩序的载体而形成。法律是自由、秩序、正义之诗。  相似文献   

10.
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构建需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亦要求在行政救济领域达到理想的效果。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的行政救济制度,也必然要求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即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从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而行政诉讼调解机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彭诚信 《法学研究》2014,36(4):92-113
司法中针对某具体个案适用法律原则的通常情形是,没有既有规则可以适用(即"穷尽规则"),或者尽管有规则,但因其与原则相冲突而被排除适用。这两种情形的规范表现在实质上均可理解为原则之间的冲突。在相冲突的原则中确定何者最终适用于该具体个案,恰是阿列克西原则理论(尤其是其"竞争法则")所要解决的问题。适用"竞争法则"的核心在于找寻与确立优先条件或变量,相较于阿列克西的比重公式,参照生活常情或"事物本质"能为其找寻与确立提供更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路径,因为优先条件或变量的确立由此转变为找寻连接基本案件事实与优先原则的中点(此即"裁判案件要确定的核心要素")。以"竞争法则"为理论根基,再辅之以确立优先条件或变量的具体路径,原则的规则化便水到渠成:即通过具体的优先条件或变量确立相冲突原则中优先适用的原则(即优先原则),适用优先原则的结果便是创设一个规则(即个案规范),优先条件或变量进而成为该个案规范的构成要件。个案规范才是裁判该具体个案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公平竞争秩序的保护是现代宪法的重要功能,其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的有效规制力.为构建公平竞争秩序,我国宪法应明确经济民主与竞争法治的基本理念,明确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平等宪法地位.在此基础上,有效行使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释宪权和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权,启动经济释宪和经济制度宪法监督机制,再辅之以有效的反垄断行政诉讼机制,由此来构建起政府经济权力和国有经济权力运用的宪法界限与有效的宪法规制体制.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志性的思想观点,其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宪法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等核心命题,在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全局性、统领性、基础性意义,并彰显出鲜明的理论风格、完整的理论形态,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缜密的哲学思维。对此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凝练,既关系到对中国宪法理论的精准阐发,又关系到对中国宪法实践的科学认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宪法学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最重要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5.
虚拟货币是只有电子生成和存储形式的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侵犯虚拟货币的刑法定性之所以出现争议,在于多种秩序观主导了法律解释的过程。实用主义的司法秩序观灵活考虑了立法现状、司法难题、域外法律比较以及对计算机犯罪规范的依赖四个因素,但其内部考量不能维持否定虚拟货币财产性的结论,其外部还面临着三段论司法秩序观的挑战。法秩序统一观追求社会政策适应性和价值观统一性,但在具体运用中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数字经济政策容易错误理解。应当在数字经济这一具体的法秩序场域中理解虚拟货币承载的数字金融秩序、财产秩序和计算机网络秩序。对于侵犯虚拟货币行为的具体定性,应当充分考虑数字经济秩序下虚拟货币相关平台和相关个体受到的利益侵犯及其侵害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限权到控权──宪法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宪法的主要功能是严格限制政府权力,限权政府理论推动了古代法律向近代法律制度的转变,从而推动了近代法律秩序的形成。现代宪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政府权力以及其它可能破坏宪法秩序的社会团体权力进行控制,控制包括限制在内,只不过限制是控制的一种手段与方式之一,而不是现代宪法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国家失灵,经济法产生了;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了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分析经济法的根本价值,经济法如何通过某些具体的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其维持竞争秩序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王琼 《法制与社会》2011,(11):169-170
本文通过追述历史,想要说明现代福利是应对种种危机产生的自发秩序,国家在社会有需要的基础上再进行福利的秩序设计,从而使得福利有效地嵌入于社会制度之中,成为其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即现代福利的出现是自发秩序和秩序设计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国家在社会需要和自发秩序的基础上顺水推舟的产物.所以,本文反对单纯的把福利认为是秩序设计的产...  相似文献   

19.
所谓民生,就是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国家中所应当享受并得到充分保障与实现的各种权益,其最终应归属于基本人权。德国法上作为客观规范或客观价值秩序的基本权在宪法价值体系上的本质是指个人拥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人自由权与平等权乃为国家整体之永续价值;基本权是具有独立、持续、恒定、动态、融合等特性的价值体系。客观价值秩序理论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客观价值秩序,人权对国家产生法律上的效力,由此产生了国家保障民生之义务。  相似文献   

20.
任喜荣 《当代法学》2021,35(3):33-42
民法典的编纂和颁布受到了宪法理论研究的持续关注.宪法学对于民法典表现出从立法技术、制度结构到制度精神的至少三个层面的理论关切.对此,民法典也进行了系统性回应,包括确认宪法的法律位阶秩序、巩固宪法上的国家基本制度以及重申宪法共识等.宪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虽有显著区别,但就国家宪法秩序的建构而言,在相互尊重和保持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