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廖建国 《求索》2011,(3):123-125
过去自我是连续性生成自我的起点,规定着自我生成的基本性质。不同时代,连接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的媒介是不同的。口语时代,年长者和个人成长环境中的实物是最重要的媒介,年长者被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生活实物被投入了巨大的个人情感;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符号成为最重要的媒介,但着眼于当下的快速更新的媒介符号割裂了自我的过去,助长了个体的无根之感;网络时代符号进一步取代人的生活经验,全息化纪录提高了过去自我的清晰度,但也内爆了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网络对自我生成的结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赵振祥 《前沿》2008,(12):F0003-F0003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各种媒体开始取长补短,进行融合,走上媒体融合之路。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实现转型,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成为时下新闻理论界和新闻业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分析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体验性消费高涨的原因以及消费者体验的本质,进而将消费者体验区分为现代性体验、观光式体验、舞台式体验和后现代性体验四种典型的类型。在此基础上,笔者讨论了营销者尤其是旅游企业在面对具有不同体验偏好的消费者时所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重要心理素质.本文从心态的认知态度、情感体验、意志行为和人格特点等方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心态状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建国 《湖湘论坛》2004,17(4):86-86,94
主体是否能对自我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既是主体心理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主体必须加强培养的重要心理素质,还是主体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当今世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变革越来越复杂,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心理与行为控制、调节的能力,才能面对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与变革,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适应这种激烈、复杂的竞争与变革,驾驭竞争的局面,主宰自己的命运。高校是培养参于激烈社会竞争高级人才的专门场所,为了…  相似文献   

6.
"剩女"是由男性建构的话语,它刻画了一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这种话语建构对未婚女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精神困扰,使她们出现自我认知危机,表现为急嫁和抗拒两种心态."剩女"话语的实质是男性性别统治,是女性在经济、精神、行为方面日益独立和平等,男性感到压力,而有意建构的一种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宿舍"宅"现象急剧增加。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宿舍"宅"是一种后亚文化症候,它的形成是世代效应和时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多元价值观念滋养、独处生活惯习助推、新新人类话语建构、现实生活挫折倒逼和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等多重社会结构性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形塑,并由此型构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即长时间地待在宿舍之内,以即时性乐趣替代真实的生命体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数字化生存。从表面来看,大学生宿舍"宅"是一种具有共性的生活方式,但共享这一生活方式的不同大学生主体却存在多样化的自我体验,既包括舒适感和成就感等积极的自我体验,也包括孤独感、挫败感、焦虑感和负罪感等消极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媒介内容的特点、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和媒介影响受众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本身正在成为一种仪式。通过符号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媒介制造了一系列的界线与结构,并使它们内化到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实践中。这不仅强化了媒介作为"社会中心"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了当代人对于媒介、自我、群体与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09,(11):82-82
刘丹凌在《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区隔,构建了互动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这种交流方式的典型样态,不但构型了独特的传播交往关系,并且,其传播效果还广泛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从信息和信息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人肉搜索”如何构建了这种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并对“人肉搜索”的正外部性——即它如何提供公民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参与式民主的进程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关于网络暴力及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薛丹 《重庆行政》2019,20(1):31-33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媒介用户的激增,我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时代是伴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从而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因此,只有依托媒介融合才能增强新时代的传播力。公共政策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就需要在保留其话语风格的基础上适应后者的话语风格,这就需要两者之间进行沟通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恐怖主义的根源,传播方式,如何防范恐怖主义行为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恐怖主义传播行为已展开了多年的研究,我国传播学科对恐怖主义的研究相对较晚,尤其是步入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形式结合时代的进步又有了新的变化。同样,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融合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的理论资源与方法,为研究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学术创新开启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无所谓心态是流行于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心态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原因。虽然这种心态的形成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它的存在给青年群体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对这种心态进行合理地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柳宗元贬谪时期的作品,从“统合儒释”思想给予他的心灵慰藉中,探求其复杂的创作心态,一是穷愁著书、自我慰藉,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抑郁、寂寥、愤激的情绪,有利于平衡心态;二是文以明道,这种态度使他摆脱了单纯注重文章外在形式的园囿,转变为强调“文以明道”,从而使其作品更有现实内容和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媒介因素即旅游体验载体是影响游客获得旅游体验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博物馆旅游为例,主要分析了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媒介因素,并设计了包括旅游活动体验载体、旅游环境体验载体和旅游服务体验载体的博物馆旅游体验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年人积极向上,努力成才。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排除障碍,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从心理学角度,现在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年轻人,大致有以下 10种类型:   1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2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3闭锁型: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  相似文献   

17.
张雷 《当代广西》2009,(4):50-50
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手机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叠加,演绎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同时,这种新兴的传播形态,也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不可否认,世界上再也没有一种媒介会比手机更具有兼容性、贴身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手机使人与人之间更易于交流,像网络一样使社会变得更加平等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识使侦察主体象了解外部世界一样了解自己成为可能,并使侦察个性心理各种成分趋于和谐状态.侦察主体的自我意识有三个特点,即:社会性、自反性、高度的自觉性.影响侦察主体自我意识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接受他人的观点、人际交往、自居作用.侦察主体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个性心理和行为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借助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托于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一书中的基本论述,试图阐明施莱尔马赫有关神圣目的的理解和看法。文章第一部分将集中论证《论宗教》一书中包含有一种明显的有关神圣目的的人文主义理解,即上帝意图在个体中发展出一种不受限制的自我行为,以及一种相伴而生的开放性和接受性,以便为救赎和人性的道德完善做出贡献。而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继续论证《论宗教》中的这种神圣目的最终不过就是上帝的自我显现。  相似文献   

20.
郭淼  王立昊 《长白学刊》2022,(5):131-140
剧本杀作为新兴的线下娱乐游戏,其以剧本为核心的游戏叙事、具身互动和深度沉浸属性特征赋予玩家多元身份体验,补偿青年线下社交的不足,使其成为继大众媒介和网络游戏后青年社会化的新型施化者。剧本杀游戏的文字媒介和在场互动是数字化时代的逆向演进,对重建青年系统思维、缓解数字依赖有一定意义,但剧本杀对青年认知的虚拟形塑导致了青年社会化异化。剧本杀凶杀情节主导的游戏内容会在涵化作用下形成青年玩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向,青年借助游戏纾解身份焦虑的同时可能走向过度沉溺,影响现实身份建构。推动以剧本杀为代表的游戏对青年社会化向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强化对作品的审核与价值引导,运用技术强制干预线下游戏过度沉溺,引导青年玩家提升游戏素养,平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