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年多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孕育了台湾新的民情。虽然大陆"以经促政"政策初见成效,但岛内很大一部分民众在理念上"反中",心理上对大陆的疏离心态仍存,"一边一国"的认同度仍然较高,"民主与反中合体"在岛内社会有较大市场,同时民进党内外"台独基本教义派"和"台独"团体的生存危机感倍增。对此,大陆要有政策自信,当然也一定要做好挫折准备。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前进,台湾当局对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限制逐渐松绑,两岸教育部门以及两岸青年学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目前,大陆共有八个省市的学生有机会赴台就学,辽宁省在去年成为大陆第二批许可赴台学习的省份。这对于与台湾相距遥远的辽宁学生而言,能够有机会到台湾学习生活,十分难得且宝贵。2013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首批130多名学生到台湾攻读学位。转眼  相似文献   

3.
在蒋经国的推动下,1987年7月台湾当局开启了以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和民众赴大陆探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新",它被认为是拉开了台湾政治转型的序幕。蒋经国力主推动这样的政治改革,原因有:台湾党外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大陆调整对台政策构成的影响、周边专制国家迈出民主改革步伐带来的压力、"江南命案"形成的冲击以及蒋经国个人具有西方民主观念与民主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空中之友”节目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台湾学子在大陆”,该报道以在大陆就读的大学生、研究生、进修和交流的学生,以及台商子弟学校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客观报道他们在大陆生活、学习的经历,畅谈他们对大陆社会、经济、文化风尚等各个方面的切身感受、评价,告诉岛内民众一个真实的大陆,以缩短台湾青年一代与祖国大陆的心理距离,增强认同感。本刊将特设“大陆求学”专栏同时刊发这个节目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1895至1937年间,一些传统文人或为亡命,或为应聘教学,或为视察,或为旅行,穿梭于两岸之间,留下了不少以"之台湾"和"之大陆"命名的诗歌作品。此类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陆旅台文人在台期间的诗作,也包括一些内渡文人以"之台湾"为题首写的诗作。另一类是台湾传统文人创作的以"之大陆"为题首的诗作。这两类诗歌记载了日据下台湾人民殖民地生活的苦难,呈现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面貌,承载了知识分子深厚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赵郁美 《台声》2000,(2):11-11
最近以来,台湾业者普遍认为:大陆加入世贸组织为期不远,台商拓展大陆内销市场刻不容缓,他们呼吁台湾当局放弃“戒急用忍”及两岸“三不通”政策,协助台商抢攻大陆市场。台湾“建大工业”董事长杨银明、东弟台商协会名誉会长叶宏灯等近日指出,现在台湾当局对投资大陆限制太多,阻碍了台商发展脚步。随着大陆“入世”后市场逐渐对外开放,预期台商加工贸易为主的经营形态将会改变。当局“戒急用忍”的僵化政策应尽快扬弃,努力营造两岸和谐关系,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台湾学者侯家驹发表文章说,台商已因“戒急用忍”而丧失许多投资良机。…  相似文献   

7.
纪焱 《台声》2014,(5):38-38
<正>4月10日,历经3周吵吵闹闹的"太阳花学运"落幕,但台"立法院"的争斗却依旧方兴未艾。自"太阳花学运"提出"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诉求后,已有包括台行政主管机构版"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订定协议处理及监督条例草案"、"反服贸"团体支持的民间版"两岸协定缔结条例草案"、民进党版"台湾与中国缔结协议处理条例草案"等7个不同版本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交付岛内相关委员会审查。如果仔细审视"反服贸"团体所支  相似文献   

8.
刘嘉 《台声》2005,(8):42-45
2005年7月11日,中山公园社稷坛腰鼓声声,彩旗飞扬,“全国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在这个历史意味深厚的公园开营。来自台湾岛内、香港、海外以及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1123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了精彩而有意义的夏令营生活的第一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妇女运动兴起发展,女性参政逐渐成为核心议题。妇女团体通过与体制对话以影响政策,或推选女性公职人员参与施政来增加女性集体的政治力量。目前,女性“立委”在“立法院”中人数增多,对妇女团体及其相关议题有所帮助,但实质作用仍有限。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趋势下,女性政治力量的增长可以预期。  相似文献   

10.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1.
消息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举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首笔陆资赴台不动产标的出炉;台湾放宽汇款至大陆的限制;台湾学生首次被大陆事业单位录取;内地与香港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启航;中国工合国际成立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12.
了解当今台湾青年的"一中"认同状况,把握其背后发生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其嬗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台湾主体"意识中存在青年身份认同负面现象,认知偏差中出现"分离主义"意识倾向,以及对"一中"认同看法有特殊表达方式。台湾青年在负面"大陆印象"和正面"就业意愿"的纠结中,使情感与利益变成了一个"矛盾体"。但是,随着理性思考的提升,和平发展的持续,青年交流的深化,未来两岸的统一必定会由两岸青年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13.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4,(1):44-44
陆生赴台求学可增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理解,有助大陆青年真实地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民众的情感,也有助于台湾民众更客观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变化,对于未来两岸互动更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民进党针对陆生来台硬是生出一个“三限六不”政策,不编列奖助学金、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6)
正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协工作报告时,提出了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他指出,要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发展与台湾有关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联系交往,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开展面向台湾青少年的体验式交流,针对在大陆就读台湾学生的就业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10,(5):92-93
新华社8月19日报道,台湾立法机构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学历。  相似文献   

18.
正大陆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的首选。大陆是一片创业的沃土,市场广阔、机会多多,同时大陆针对台胞推出了许多创业扶持政策,并不断推进同等待遇的落实,也大大增强了台青"登陆"创业的信心和意愿。除了创业之外,台胞在大陆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有人在这里收获了事业,有人爱情、事业双丰收。  相似文献   

19.
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台湾爆发了以学生为主,部分团体参加的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推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立法"的"太阳花学运"。此事件对台湾政局和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和动荡,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利用学运,进行"台独"分裂势力活动;渗透、培植、争取、扩大绿营后备军;煽动民众对马当局不满,从而达到削弱国民党年底"七合一"选举能量,为其夺取政权制造舆论之目的。"太阳花学运"对两岸关系造成一定冲击,进一步证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大障碍,也使两岸"两会"授权签署的协议权威性面临挑战,深刻地反映出大陆争取台湾同胞民心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