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白领们在经历了一线大都市高房价的"蚁族蜗居"困境之后,选择逃离"北上广"。可是回到中小城市之后,猛然发现生活于"关系型社会"、"熟人化城市"和"庸堕型生活"的不堪和不适,忽又出现了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及青年白领们的"摇摆的青春",恰恰折射出中国城市化非均衡发展所隐藏的深层问题与矛盾。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日甚一日增长的身份焦虑和对于毁灭的预感,将逐渐摧毁进化论的乐观和文明社会的傲慢。在这种背景下,放弃贪婪的扩张而转向收敛、节制、精细的内卷化传统乡土式生活方式将是未来人们不得不服从的趋势。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不仅是留守乡土的农民和他们在外漂泊的亲属"农民工"的精神家园,也将成为当代都市人的精神需要。未来的都市文化建设中可能需要提倡的不再是"都市精神",而是植根于乡土传统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乡土社会,步入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不经意间经历了日常仪式的中断、续接、辟新、重建和缺失等与生活意义密切相关的环节,同时,其内含的日常工作仪式、日常消费仪式、日常休闲仪式和日常情感仪式使得他们生活重现了实在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常仪式在城市社会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出现了层级化,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因为适应了城市日常消费仪式而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间道路仍很漫长.  相似文献   

5.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当今中国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一个城乡双向"拉扯"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两栖"性,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发展,更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此,城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相似文献   

7.
"青春"本来应当与希望相连,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才是"青春"的原本蕴意,然而他们却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难以找到,城市里难立足、有家不愿回,更遑论向上流动的机会。人民论坛选取了两个"向下的青春"的样本: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蚁族",通过他们青春奋斗的苦涩和无奈,来看看"下流"社会的分层固化之痛。  相似文献   

8.
新底层公众     
<正>他们区别于传统的弱势群体;他们饱受社会阶层固化之痛;他们因为无资本、无权力逐渐被边缘化;他们心怀理想与希望,奋力"向上流动"30余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利益格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深刻变动,推动中国社会阶层急剧分化。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新底层社会"呈现扩大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他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现,在探讨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但这仍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有着自己独特的都市文化理想 ,那就是“田园式”的都市。这一文化思想的形成原因很多 ,最主要者有三 :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基本原因 ;中西文化的滋养是第二个原因 ;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第三个原因。当然 ,林语堂并不愿意回归山野做远离都市的山林隐士 ,而宁愿做都市的“隐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下,国内学界高度关注底层孩子的教育问题。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25名在北京精英高等学校就读的农村大学生故事,从乡土家庭的学业精神来揭示农村籍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家庭机制。研究发现,新世纪中国乡土家庭中具有鲜明的学业精神,这与新时期农村父辈的流动能力、经验密切相关,可分别从意识形态、行为、态度伦理等方面进行展现,学业精神背后表现为家庭内部一系列的文化仪式和育才策略,这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新世纪中国乡土家庭的学业精神,最大化地着眼于寻求能够提升孩子学业成功概率的办法,该现象彰显了底层家庭通过读书对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信心,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对底层家庭造成的生命压力。  相似文献   

13.
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以巨大的深度和广度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的悲剧历史和隐秘现实,其书写形态丰富而复杂。三部长篇小说在文化精神上对二十世纪乡土中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重构,在叙事形态上则具有流动多变的结构体式。三部曲对以麻庄为缩影的苏北鲁南地域和整体的乡土中国都进行了多个方向、多个角度的辩证思考并进行了诗性书写。这种乡土书写所具有的文化品性与诗学特征是对当前乡土书写的突破,对"70后"作家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方向意义和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他们婚恋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在恋爱方面表现在现代婚恋消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而婚姻方面则表现通婚圈的扩展和"户籍对应"的婚配模式并存、"闪婚"的出现、传统观与现代交织的生育观和两地的分隔家庭模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背景下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要求动用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最终消缓社会阶层冲突,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这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通迅便利、传媒超越国界的时代,一些都市变成了全球化的城市,台北即是其中之一.走在全球化潮流最前沿的人中,有企业家和商界人士.他们建立的个人身份不仅涵盖自己的乡土社区和民族文化,还包括了他们对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的理解.本文是一个建立在对台北市100多名女老板的访谈基础上的人类学研究.文章描绘了她们的生活世界(Life-Worlds),并探究其想法可能对21世纪都市人类学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散文"作家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散文体裁规范与叙事策略,大胆借用小说的情节化、诗歌的意象化、戏剧的张力性,打通了不同文类;同时,他们又借助梦幻、意识流、独白、呓语等结构策略来实现虚构,在散文中并转多重叙事者,与传统散文单一叙事者、叙事者与作者等同一的叙事策略不同,新生代散文采取的是非直陈式叙述,叙述者、隐含作者、作者呈现分离态势,显示出新生代散文叙事调整带来的新面容。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农民工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以及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实质性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但是,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时代,他们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和要求之间的张力;他们对城市化的向往与他们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张力之中,那么他们会在城市社会中建构出另一个不同于城市主流社会的社会圈子,会产生更大结构张力的"半城市化"问题。因此,现在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流动女性的婚恋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鲜明地体现在她们对"浪漫爱"与"现实婚"的追求与矛盾之中。在浪漫爱与现实婚的夹缝下,在家乡归根和城市扎根两难的婚恋困境中,这些未婚流动女性采取了实用性的婚恋策略——试验性地投入恋爱及性关系。这种"试验情"往往具有婚前试性、保持开放、持续考察、精算资本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未婚怀孕和未婚堕胎往往是她们试验性恋爱及性关系中疼痛的副产品。她们也经常在"试验情"的探索中,遭遇约会暴力、性骚扰乃至性侵犯而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在未来的研究中,未婚的新生代流动女性由于"试验情"所导致的"性风险"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共同催生出网约工这一新型就业群体。与此同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离开工厂体制,转向互联网平台工作,网约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新选择。从劳动过程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互联网平台用工中的类自雇体制、可双选模式、轻体力劳动、扁平化管理和透明的规则等特点适应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要。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网约工之后,除了原有的普遍性风险,还面临着新的风险,即群体分化风险、冲突转移风险以及过度劳动风险等。为此,工会应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维权服务方式、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以增强网约工抗风险能力,帮助其抵御与化解就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