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王建民战后,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重大变迁,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这种阶级关系又同省籍区隔形成台湾社会的特殊构造,深刻影响着战后台湾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台湾资本投资香港的现状与前景陈恩*由于受海峡两岸现实政治关系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台湾资本投资香港发展缓慢。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逐步缓和和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台湾资本在香港投资增长迅速,香港已成为...  相似文献   

3.
近30余年来,台湾的政治、文化出现明显的本土化、台湾化趋势,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及其变化的底流成为两岸学术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萧阿勤教授的新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一书,是近年以来台湾出版的探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卢茜 《工会博览》2009,(9):63-63
不同的新媒介的产生、扩散和应用,跟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密切相关,当然也带来了不同的意见领袖。互联网出现后,意见领袖再也不是一个精英阶层的特权,本文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意义进行双重探讨。而题目中“鱼不在水中”只是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社会分化程度很高的多元社会。为了避免争吵和国内战争,加拿大政府提供各种政治参与渠道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在实际民主政治运作中,精英集团在加拿大政治参与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某些公民远离政治和对权力当局顺从的倾向,使得加拿大主要的权力更落到了精英的手中。在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多方面因素中,利益是根本动因。当他们的利益被卷入到政治事务中时,他们就会变得很积极。加拿大的政治参与有自己的特色:加拿大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较大;公民通过参加不同的政党和社团实现政治参与;精英阶层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实力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6.
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重返祖国的怀抱。战后几十年来,随着台湾问题的出现与复杂化,台湾历史解释权的纷争渐趋复杂化。如对光复时期台湾人民对回归祖国的态度问题,台湾岛内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而关于台湾的战争损失,则一直未有全面的评估。本文试回顾1945年台湾光复时期的这段历史,澄清若干事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陈星 《台湾研究》2016,(4):31-37
在战后台湾的政治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结构变迁冲击下及与西方式政治制度的冲突中实现了现代转型,其核心部分如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关系网络等结构均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台湾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台湾政治变迁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北差异与南北矛盾一直是台湾社会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对台湾的投票行为与政权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台湾南北问题的形成背景较为复杂,有历史的原因,有资源布局的关系,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有战后国民党“重北轻南”的政策影响。民进党执政后,不仅未能解决南北矛盾,而且在政治选  相似文献   

9.
震惊全台的“新瑞都案”、“高雄市议长贿选案”两大弊案,掀开了台湾政坛的一角,让人们从中管窥到其“金权政治”“黑金政治”的真面目。“金权政治”“黑金政治”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台湾地方派系。它是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以精英分子为龙头,依靠政经资源,主要通过行  相似文献   

10.
《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刘进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专著,也是第一部由台湾人自己撰写的台湾经济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日本仍然是研究战后台湾经济的最高权威的著作。遗憾的是刘进庆教授因病于2005年10月去世了,他的研究和一生经历留给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3,(21):92-94
这些知识精英、经济精英们,会带下层玩吗?在社会分层中,当精英们和既定的政治社会结构,和下层相遇时,会有什么发生呢?《左传·昭公七年》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否具有某种特色,都有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分层"现象,根据人们所占有的权力、金钱、机会等社会资源,以及所处的利益结构的不同,分成各个不同的阶层等级——至于是否"十等",那就要看怎么分了。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政治根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外学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偏向政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形成有特殊的政治原因.在改革前的"全能主义决策模型"中,统治精英阶层对农民的意识形态偏见,促成了阻止农民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制度安排,为城市偏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改革以来的"分裂式权威主义模型"中,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延续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普通市民对国家政治系统的压力,而是来自行政管理者阶层.中国的城市偏向政策将在城市-官僚主导的改革进程中,随着普通市民社会福利水平的相对下降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号被卷入国族建构的历史际遇,都源自赖和文学与思想的左翼、民族意识与台湾乡土情怀的各自解读。本论文拟从赖和接受史论述战后台湾政治文化思潮对知识者“形象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台湾研究》2007,(5):9-14
观察台湾的政治演变过程,政治多元化一直是主题之一。就多元化发展过程来说,台湾政治近20年来变化巨大,与前期的20年相比有本质不同,与中期的20年相比有很大发展,现在还在继续演变之中。就多元化的主题和影响看,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政治多元化”继续演变,一方面是“台独极端化”持续蔓延,前者成为后者的借口,后者严重制约前者的进展,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台湾政治多元化的主要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5.
唐昊 《南风窗》2012,(17):30-31
夸大家庭背景对个人向上流动的作用,会影响我们从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去理解政治精英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历史上的政治精英选拔机制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归为两类:古代社会的政治精英选拔多采用继承、举荐、科举等方式,其基本取向是身份条件(即使是科举,更多的也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认同,相当于教义辨析,而非政治实操能力);现代社会则更多地通过考试、选举、推荐等制度来产生政治精英,其基本取向是能力条件。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政治精英选择标准从身份到能力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也藉由治理者个人能力的发挥,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台湾学者对台湾历史的研究陈孔立本文是一份学术动态资料,提供有兴趣研究台湾历史的大陆学者参考。一、总的印象台湾学术界对台湾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学术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内涵,有时还有相当强烈的政治色彩。过去台湾史的研究曾经是一个敏感的领域,人们...  相似文献   

17.
舒萍  李月 《台湾研究》2008,(6):40-45,51
纵观战后50余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台日贸易以及日本对台湾的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起步期,日本曾经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随着日本及台湾经济的发展,基于台日在经济发展阶梯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日本逐渐成为台湾主要产业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的最重要来源地和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显示,日本对台湾的贸易和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籍精英不断努力探索摆脱日本殖民主义者残暴统治的途径。他们曾寻求有限度的台湾自治,未能如愿。后来台籍青年辗转来到大陆,呼吁祖国同胞关注和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台籍精英投身祖国抗战,认识到台湾解放的出路在于回归祖国,因而发起复省运动。由于资料等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台籍精英从主张台湾自治到要求回归中国的这段历史研究甚少,本文拟由此人手,考察台籍精英对台湾解放道路的探索历程,以求更多的历史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9.
开罗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罗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郭学旺*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一片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下,为收复台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把握住了历史发展中的契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并为抵制分裂中国的逆流,保证战后接收台湾...  相似文献   

20.
光复初期台湾教育重建与两岸教育交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初期台湾教育重建担负着铲除殖民教育制度、改造社会奴化心理、培养人才、促进两岸融合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建更为艰巨和紧迫。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以台湾光复为契机迅速发展,为战后台湾教育制度的重建,实现台湾文化教育制度祖国化,加快加深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