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芙 《德国研究》2005,20(1):65-68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些传教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德国.他们向德国展示了中国绚烂的文化,也把欧洲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尽管他们之中不少人扮演过不光彩的侵略者角色,但在中德早期文化交流上,他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方建国 《德国研究》2000,15(4):30-33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成立21年来,为国家和对德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从师资、生源、办学特色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留德预备部。  相似文献   

3.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交流年".两国建交以来,由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以及两国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历史上的纽带性、地理上的相邻性、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和时代的特点等原因,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快速、顺利、良好.但文化交流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德妇女运动发展的回顾和阐释,剖析了中国和德国妇女运动的关联及差异.  相似文献   

5.
梅兆荣 《德国研究》2002,17(3):4-12
回顾了中德建交的谈判过程 ,并阐述了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6.
占城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使者往来频繁,经贸关系活跃,为两国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前提条件.明朝与占城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多层次展开的,既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促进,也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纵横交错,缤纷多彩的景象,对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7,22(3):43-47
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交往中,中德贸易要晚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其他的国家,18世纪初,德国人的经营范围逐渐发展到我国的广东,茶叶、生丝、丝织品和瓷器是当时德国人最感兴趣的商品,早期的中德贸易中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1861年中德通商协定的签订,使中德贸易逐步转官方渠道,由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在华洋行不断增加,在华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军火贸易开始成为中德贸易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中德间的直接贸易已明显超过间接贸易,中德贸易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了相当规模,然而1914年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德贸易额急剧下降,又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8.
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已经有 30年了 ,或者说“才 30年”。我对在 196 9年秋大选之后准备政府声明时所举行的会谈依然记忆犹新。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可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我们最重要的盟友美国正准备从越南战争当中脱身 ,并且谨慎地开始了同中国的接触。我们当然要和他们协调我们的目标。不过 ,这完全合乎我们的构想 :我们已经决定奉行一种使“铁幕”松动、甚至使它消失的政策 ,因为它是我们所奉行的重新统一政策的一个主要障碍。这无疑意味着要动员尽可能多的国际关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  相似文献   

9.
姜锋 《德国研究》2002,17(4):8-12
本文以中德教育合作与两国各自的利益发展需要为着眼点 ,尝试对中德高等教育30年合作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 ,并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加以分析。文章认为中德两国官方政策层面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目的和利益取向所存在的差异和矛盾 ,并不阻碍双方合作。而 30年中交流不断发展与扩大 ,国家和个人间在教育领域建立起了牢固和深厚的合作关系 ,正是双方不同的利益定位推动了交流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出土和珍藏着众多的中国各朝代的陶瓷,它是中马两国人民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张怿琛 《德国研究》2001,16(1):71-75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德报刊评论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探讨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蒋晓伟 《德国研究》2000,15(2):22-25
法官阶层的产生,就有了对法官的管理,并形成了法官的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国家司法的公正和高效,各个法治国家都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法官管理制度是指依法规定法官的资格、任免程序、明确法官的职责、法官的地位和法官的等级、对法官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保障法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并规定法官的考核、晋升等制度。 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法官管理制度的比较,借鉴德国的成熟经验,移植若干适应中国司法现状的制度.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管理制度。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包括司法制度是完全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叶隽 《德国研究》2008,23(1):55-57
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14事件"促使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和深入探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外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从而塑造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常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从非政府组织自身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先行作用、政府给予非政府组织的强有力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独立性的保持与发挥等三个方面探讨为什么非政府组织能够在欧洲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承担主要工作;列举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何成为这些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从事文化外交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进一步改革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加上经济改革发展和国家立法管理上的要求,也需要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为此有必要对中德两国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进行一些比较分析,以资借鉴.由于个人所得税是一个由十分复杂的体系所构成的系统,所以本文的讨论仅起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7.
张海冰 《德国研究》2008,23(1):35-41
德国和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不仅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援助管理体制、援助原则、援助对象、援助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德国在对非援助方面已经积累了50多年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德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非援助政策新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德民法中一般人格权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晨  张惠虹 《德国研究》2003,18(2):71-75
文中考察并比较了中德两国民法中一般人格权制度 ,认为我国应根据一般人格权本身的特性 ,不仅在民法中规定这一框架性权利 ,更应当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在个案审判中所累积起来的原则与经验使之具体化 ,德国法院在此方面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一般人格权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友瑟 《德国研究》2005,20(1):13-14
我早年在同济大学求学时,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但有幸聆听了时任工学院院长的李先生为我班讲授的力学课程.解放初我留校任教,最初曾在人事室工作并继续担任<同济人>报(后改为<同济大学校刊>)的主编,得到时任教务长的李先生在师资聘任、教学工作报导等工作上直接教诲,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生受他的培养、教育和提携.  相似文献   

20.
曹令军 《德国研究》2002,17(4):47-49
文章主要对中德两国学者就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政府和法律的研讨进行了概括。中国学者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中国加入WTO后变化幅度不大的原因以及政府职能公开化。德国学者论述了自由贸易的意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转型。会议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 ,如何扩大劳动力就业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