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江津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的馆厅里,陈列着一床羽绒被。这床羽绒被是白求恩同志临终前赠送给聂荣臻的遗物。它一直陪伴着聂荣臻度过了艰苦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这床羽绒被凝结着聂荣臻与白求恩的浓浓深情。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他。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讲传》,《水讲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前有鲁智深,后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毛泽东的这番话使白求恩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对聂荣臻留下了…  相似文献   

2.
金陵迁毁记     
尚志发 《奋斗》2008,(7):55-55
金源文化的原始生态。苍凉多于深邃。女真民族早期的精神履历中.除了凄厉的萨满神鼓沟通天地外,并没有对祖先供奉的隆崇礼仪。《金图经》上说:“金虏本无宗庙,祭祀亦不修”,又说:“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都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闲话生死     
《红楼梦》中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以说是勘破死生了。然而自古及今,人们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常常陷入怪圈。子路向孔子请教“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不予正面回答,却反过来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把活着的道理弄明白,即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死就死了罢,不值得深究。孔子是否不懂得“死“呢?我看未必。正如黎巴嫩作家阿明·雷哈尼所说:“智者不畏死亡,因为他知道,在人活着的时候,死亡离开他是很遥远的,而在他死后,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这一典故出自《列子》,讲的是九十高龄面山而居的愚公开山修路,子孙相继,不畏艰难的故事。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2,(3):59-59
刘福利在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1月4日《温州都市报》刊登了一篇《一个农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来自重庆的农民工黄庆红说,他和工友们都不会网上购票,而即使网上有票还需要开通网银,他们也没有。“你们弄了这个网络购票,对我们来说太复杂,太不切实际了”。类似这种现象其实在其他事件中也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6.
李根龙 《唯实》2006,(12):65-65
对韩愈《杂说》中“说马”的一段文字,读书人都不陌生,其中关于伯乐先生与千里马关系的论述,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地反复引用:  相似文献   

7.
“绝缨”这个典故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某目,楚庄王宴请群臣,日暮酒酣,大家都醉了。忽然,殿上的火烛灭了,有人偷偷拉王后的衣裳,王后扯断了这人的帽缨,然后对庄王说:“刚才有人拉我的衣裳。我扯断了他的帽缨,赶快点烛看看这家伙是谁。”可庄王反而宣布说:“大家要尽兴饮酒,谁的帽缨不扯下来,表示他还不够快活!”  相似文献   

8.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4,(11):28-29
毛泽东与“孺子牛” “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六年》,说的是:齐景公溺爱儿子,自己四肢着地,做牛状,让儿子骑在上面,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一紧,把他的老牙扯断了。  相似文献   

9.
1992年初,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以下引用《邓小平文选》只标明卷数和页数实际上,这段话也是邓小平对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概括,是他总结自己一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得出的结论。实事求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根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产生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它一经转变为党的思想路线,便指引着中国发生了伟大变化,其历史意义怎样估价也不会过…  相似文献   

10.
清风悦读     
两袖清风来去 最早提到“两袖清风”的是元朝文学家魏初,他在《送杨季海》中写道:“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相似文献   

1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以稳定求发展,以秩序求前进。邓小平同志反复要求:“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6页)。他还说:“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页)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就会一事无成。当前,在社会稳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从我们株洲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相互…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意思是说,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间,也不知道来去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努力把握自己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市虎”现象必须制止杜国华,刘兆军《战国策》中有个"三人市虎"的典故,说闹市中本来没有老虎,由于有三个人先后都撒谎说市中有虎,便令人信以为真,引起众人的恐慌,连正在织布的老大大都扔掉织梭跑掉了。可见谣传的社会危害性之大。时下社会上也有种种谣传。一些子...  相似文献   

15.
为官当慎     
于佩常 《奋斗》2007,(3):56-57
慎的主要字义是当心,小心。《诗·小雅》说:“慎尔言也”。《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中庸》说:“审问之,慎思之。”《新唐书·仪卫志》说:“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应该谨言慎行,谨慎持重,是古人讲求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今,对于我们执掌行政权力,肩负重要责任的各级官员来说,慎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第49章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通常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们把实现人民大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心愿。这一为民思想,折射出老子高尚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和合故能谐     
《学习导报》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请您评刊     
《共产党员》第7期一到,我们支部的老同志就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我给大家阅读。我知道他们最喜欢的栏目是“生活之友”,我就先念《人生有三件事不能忘》。头一件事是“孝老”,我还没念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说:“说的真对,我们都七老八十了,还能活几年,总盼着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一位老同志还记着《共产党员》第6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无因啃老》,  相似文献   

19.
和合故能谐     
《新湘评论》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3):78-78
关于诸葛亮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