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鞍马劳顿,攘外安内,整肃朝纲,一统天下,缔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论文治武功,李世民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当列前茅。可是,在对太子的教育上,却显得十分无奈,尽管动了很多脑筋,但太子的成长轨迹总是朝着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据史书记载,经历玄武门兵变,李世民登基掌政,根据立嫡立长的"潜规则",最先册立的太子李承乾,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3.
正4380个日日夜夜,从63岁到75岁,农五师八十八团七连退休职工李世民,一个身材矮小、体质瘦弱、头发花白的老人,12年里对瘫痪老伴不离不弃、相伴相守、悉心照顾的事迹被熟知他的人们传颂并感动着。那是2000年的一个夜晚,李世民56岁的老伴张府姐突发高血压导致休克,待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说:"人已经救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4.
李世民有一只鹞子,矫捷凶猛,又极听话,因此十分珍爱它,无事时总爱架着它玩。有一天,李世民把鹞子放在自己的胳膊上,正玩得开心,只见魏征急步走来。魏征曾多次劝他不要玩物丧志,因此他很怕魏征看见,在慌乱之中顺手把鹞子藏于怀中。等魏征说完话走出宫去,李世民赶忙从怀中取出鹞子,不料已经闷死了。由这一则小事我们便不难理解“贞观之治”何以形成,魏征死后,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话:“以铜当镜子,可以端正衣帽;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成  相似文献   

5.
阿甘 《党课》2011,(2):111-112
李渊总担心李世民抢他沙发,掐半拉眼珠子也看不上李二(李世民在李渊的儿子中排老二)。一次,他把李二叫来训斥:你以为耍点小心眼儿就能当皇上?皇上是天上派下来的懂不?还想再骂,信使冲过来说突厥打过来了。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责母     
唐太宗责母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二代君主."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生活俭朴,直言"纳谏",任用贤才,秉公守法,被称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执法守法.身先士卒,他经常检查执法情况,还让执法官员督察自己。有一次,他的外甥赵诚,深夜在酒店酗酒闹事.杀死了酒店主王二...  相似文献   

7.
近读《旧唐书》,看到一个细节,觉得很值得玩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满朝文武看到他都不敢说话。他很是奇怪:一起出生入死,亲如兄弟的伙伴们这是怎么啦?他思忖良久,始终找不到头绪。一天,他问魏征这是怎么一回事。魏征说,陛下太威严了,众臣害怕。听了魏征的话,李世民就每天照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以后,在与众臣的交往中,他始终面带微笑,  相似文献   

8.
曾珺 《党的文献》2008,(1):92-9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正唐太宗李世民马上打天下有本事,下马治天下同样不同凡响,执政后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举措,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出现了四海朝贡、八方来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其影响波及到现在,直到今天,国外华人叫"唐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或"唐城"。他执政后,发现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开始居功自傲,骄奢淫逸,他曾严厉批评做得过分的朝臣。  相似文献   

10.
刘阿平 《党史纵横》2001,(11):16-16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且养成了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博古通今、以史为鉴的读书最高境界。一次,朱德看完一本记叙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活本后,又很有兴致地把《唐书》、《资治通鉴》、《隋唐佳话》等历史书找来,认真翻阅了书中有关李世民的记述和评论。经过仔细分析比较,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李世民告诫他的儿子李治,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这仍…  相似文献   

11.
说“治媚”     
唐太宗的司祭郎左司太保为了逢迎谄媚皇上,在李世民狩猎时,预先弄一批獐豹鹿兔之类,专等皇上飞马而至时放出来,使李世民猎物累累,龙颜大悦。就在这时,唐太宗得知猎物是左司太保放出的,立即把他的金雕玉鞍当场折断,官降一  相似文献   

12.
且看两则故事:第一则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李世民。魏征就此进言:"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否则不能打动人心。言辞激切即近似毁谤,陛下应该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纳其意见,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第二则是关于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准备与曹操开战进攻官渡,其手下谋士田丰衡量优劣后提出反对意见,袁绍非但不听,还在出战前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13.
孙文泱 《学习月刊》2009,(15):56-56
《资治通鉴》贞观元年(627)说,李世民“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经常因为过分紧张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让大臣能够畅所欲言,及时了解情况.讨论意见.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态度平和,言辞平和。他说:“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定要靠明镜: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政治有何不足.就得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臣下阿谀奉承,君主失去他的国家.做臣子的岂能独善其身?隋朝的虞世基等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他们这些人也都被杀了。你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对政务得失尽量发表意见!”这个态度确实很好。历史上对李世民和贞观之治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臣论治的和谐政治。  相似文献   

14.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15.
杨阳 《共产党人》2007,(15):22-22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初大臣,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拜秦王府兵曹参军,后任陕东道大行台司郎中,功绩卓著。李世民即位后,晋升杜如晦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他为官刚直公正,忠君无私,敢于直谏。杜如晦忠君爱国,不辞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杜如晦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辈世代为官。他从小聪明好学,尤喜文史。  相似文献   

16.
古代清官拒贿佳话太宗拒寿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癸丑日,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寿辰。朝臣们纷纷筹办寿礼,准备届时进献。李世民知道以后,立即予以制止。他对大家说:“我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然而想要长生不老,却是办不到的。想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路创办一番事业之后,...  相似文献   

17.
忠言何必逆耳李邦云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从主观愿望来看是不错的,但客观效果却不尽然。就拿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来说吧,他也只有碰上了雍容大度的明君李世民才得以施展其才干。以致于魏征死后,李世民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相似文献   

18.
魏征对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谏议大夫,他的敢说真话,在世人中是有口皆碑的。   魏征虽官居三品谏议大夫,但他不怕失去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屡屡犯上进谏,与皇帝据理力争。在玄武门兵变被俘的生死关头,他劝李世民:“日后如嗣大位,但愿能铭记创业之维艰,体谅百姓之寒暖,守业安邦,励精图治,莫蹈亡隋旧辙。”在开创了歌舞升平、经济空前繁荣的太平盛世后,他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在选官任能之时,他劝唐太宗切忌偏听偏信,广开言路,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据有关史料记载,魏征…  相似文献   

19.
谢才寿 《党史文苑》2012,(15):47-49
在井冈山,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曾是清朝最后一期科考举人;他曾拥护推翻满清王朝、支持民主共和;他曾因愤于袁世凯复辟篡位毅然辞官归故里;他身为县清乡局局长,却暗中支持绿林武装"马刀队";他作为官宦人物,却因支持共产党武装割据而惨死国民党当局的屠刀之下。他,就是被当地人誉为"红色末代举人"的刘应岳。  相似文献   

20.
忆朱德元帅     
秦刚 《廉政瞭望》2006,(12):53-53
史料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有人说,做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据说,李世民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唐太宗用合不合民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